挽尤端明(其四)

忆昨趋湘水,公归问锡山。

惜时为俗累,欠往拜师颜。

不复亲温厉,畴其念险艰。

莫持鸡炙去,老泪不胜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回忆起昨日匆匆奔赴湘江边,先生归来询问锡山间。
忧虑时光被世俗事务牵累,未能常去拜见师颜。
不再能亲自感受您的教诲严厉,怎能忘记您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别再带着烤肉来访,我年迈的眼泪已禁不住流淌。

注释

忆:回忆。
趋:奔赴。
湘水:湘江。
公:先生。
归:归来。
问:询问。
锡山:地名,可能指先生居住的地方。
俗累:世俗的琐事牵累。
欠往:未能前往。
拜师颜:拜见师长的面容。
亲温厉:亲自感受您的教诲严厉。
畴:怎能。
念:想起。
险艰:艰难险阻。
持:带着。
鸡炙:烤肉。
去:拜访。
老泪:老年的眼泪。
不胜潸:禁不住流泪。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的作品,名为《挽尤端明(其四)》。在此,我们不妨先将诗中几个关键词语进行解读,再结合整体内容来鉴赏这首古诗。

1. "忆昨趋湘水":这里“忆昨”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趋湘水”则是指往昔时期前往湘江边的经历。湘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与怀念、乡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2. "公归问锡山":“公归”可能指的是作者朋友或者同僚的归来,"问锡山"则是询问锡山的情况,这里的“锡山”可能是一个地名,也有可能是某人的名字或代号,用以表达对远方故人或旧地的情谊。

3. "惜时为俗累":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珍惜以及对于世俗琐事所带来的烦恼之情。这里的“俗累”指的是世间俗务和烦忧。

4. "欠往拜师颜":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师长的怀念,想要去拜访却又碍于某些原因未能成行。"师颜"指的是老师的面容,也代表着对知识与智慧的尊敬。

5. "不复亲温厉":这里“不复”意味着无法再次,“亲温厉”则是想要亲近、体验那份温暖与严谨的氛围。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时光不可重复的无奈和怀念。

6. "畴其念险艰":“畴其”可以理解为深沉的思念,“念险艰”则是指那些复杂而又艰难的情感纠葛。这里作者通过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

7. "莫持鸡炙去":这一句中的“莫持”意味着不要执著,“鸡炙”则是古代的一种食物,常用来比喻微小之物或无关紧要的事情。这里作者劝诫自己或他人不要过于执著于琐事。

8. "老泪不胜潸":这句诗表达了年迈时的泪水因思念旧友、旧地而无法抑制,"老泪"指的是老人的眼泪,“不胜潸”则是形容泪水太多,以至于无法控制。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于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得已的情境,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旧之情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同时,它也传递出一种人生态度,即面对不可抗力的事物,我们应当学会放下执著,不要让微小的烦恼占据心灵。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挽尤端明(其三)

自入乌公府,受知三十秋。

水鱼承雅眷,风鹤记良筹。

一意人才进,平居国事忧。

丝桐宜束阁,谁似子期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挽尤端明(其二)

渡江无故老,文武少全材。

金玉其相者,朝廷有几哉。

銮坡资润色,虎帐壮规恢。

盍展经纶蕴,登调鼎鼐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挽尤端明(其一)

身际乾淳盛,家传祖笏棠。

典型周大雅,人物鲁灵光。

厚德千钧重,明时一鉴亡。

哲人今已矣,梦卜负岩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挽史鲁公(其一)

经济由身致,安危主意深。

威名振华夏,岁月付山林。

世望一老在,天胡二竖侵。

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