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兢无悔秘校赴调

无悔富道谊,卷藏无所施。

端笏拜上官,十年走阶墀。

人皆为嗟惋,君独安且怡。

又执考书去,当衡谁与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毫无遗憾地追求深厚的友情,珍藏在内心不轻易展现。
手持笏板恭敬拜见上级官员,十年来在官阶台阶上奔波不停。
别人都为之叹息,唯独你安然自得。
再次捧着考核文书离去,今后衡量公正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无悔:没有遗憾。
富道谊:深厚的情谊。
卷藏:珍藏。
无所施:不外显。
端笏:手持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持的礼仪工具)。
上官:上级官员。
阶墀:官阶台阶。
嗟惋:叹息。
安且怡:安然自得。
考书:考核文书。
当衡:衡量公正。
谁与知:谁能理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友人张兢无悔即将离别的送别之情。其中,“富道谊”表明朋友在学问上颇有积累,但又感到“卷藏无所施”,意指学识无法得到施展。“端笏拜上官,十年走阶墀”则形象地描述了张兢的仕途经历,他在朝堂之上恭敬地向高官行礼,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官场中辛勤地努力。

然而,“人皆为嗟惋,君独安且怡”一句却透露出一种对比,众人对于张兢的离去感到悲伤,而他本人则显得异常平静和满足。这不仅展现了张兢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朋友境遇的深刻理解。

最后,“又执考书去,当衡谁与知”则表达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张兢即将带着他的学问离去,诗人在这里暗示,真正能够理解他学问价值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这不仅是一种送别之情的流露,也是对知识交流与传承的一种深沉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张兢无悔离别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其学识和人生态度的赞赏,展现了作者对于友谊与学问两方面的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李道士

先生若孤云,两在隆山见。

清标瘦弥耸,秀骨老愈健。

高谈吐深诣,大句写精鍊。

忽起忆鹅池,肏飞石泉溅。

形式: 古风

送李道士归

先生状貌古,瘦健若老鹤。

秋风唳清霄,寒响满寥廓。

一腹冰雪词,勿为俗人作。

便可住鹅池,乾死守岩壑。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送杨议卿赴举

寒日照残树,新霜结衰草。

有客奉高荐,策马奔远道。

声名近转大,文字素已好。

壮岁虽可恃,荣科亦宜早。

勉自报春晖,高堂亲发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其一)

紫垣之东藩,群宇合四翼。

天家积图史,编简何万亿。

介之才艺选,此地典文墨。

纵横四部内,骋骤千古力。

久为光禄校,颇倦承明直。

尝言石渠树,五见弄春色。

前自启君相,得请均外职。

翩然驾别乘,去矣大河北。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