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海得子由书

经过废来久,有弟忽相求。

门外三竿日,江关一叶秋。

萧疏悲白发,漫浪散穷愁。

世事江声外,吾生幸自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长久以来身处荒废之地,忽然弟弟前来求助。
门外阳光已照射三竿,江边关隘秋意渐浓。
稀疏的头发满含悲伤,散乱的心绪难以排遣。
世间纷扰皆在江水之外,庆幸我的人生暂得安宁。

注释

废:荒废。
弟:弟弟。
忽:忽然。
相求:前来求助。
门外:室外。
三竿日:太阳升起多高。
江关:江边的关隘。
一叶秋:一片秋叶。
萧疏:稀疏。
悲:悲伤。
白发:白发。
漫浪:散乱。
穷愁:困苦愁绪。
世事:世间之事。
江声:江水的声音。
吾生:我的一生。
幸自休:有幸得以休息。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朝所作,名为《过海得子由书》。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久别重逢兄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世事的超然态度。

"经过废来久,有弟忽相求" 表明时间流逝,兄弟久未相见,但现在却突然相聚,这份温馨令人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喜悦。"门外三竿日,江关一叶秋" 描述的是兄弟相会的景象,阳光洒在门外,时间流转,而江边则是一片秋意浓厚的景色,这里的“一叶”可能指的是一只船,只需一叶舟就能渡过江去见兄弟。这样的自然美景背景,更衬托了兄弟相逢的情谊。

"萧疏悲白发,漫浪散穷愁" 这两句则转换了一下情绪,诗人感慨时光飞逝,头发斑白,自身的困顿与忧虑也随之而来。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带来的普遍心理。

"世事江声外,吾生幸自休" 最后两句表达的是诗人超脱尘俗的心境。这里的“江声”象征着世间的喧嚣与变迁,而“我”的一生,能够在这喧嚣之外找到自己的安宁,这份自得其乐显然是诗人的幸事。

总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兄弟情深的温馨,也不乏对人生无常和社会动荡的感慨,但最终表达的是诗人对于个人生活状态的满足与超脱。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过黎君郊居

半园荒草没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藷。

万事思量都是错,不如还叩仲尼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引

归去来兮,吾方南迁安得归。

卧江海之澒洞,吊鼓角之悽悲。

迹泥蟠而愈深,时电往而莫追。

怀西南之归路,梦良是而觉非。

悟此生之何常,犹寒暑之异衣。

岂袭裘而念葛,盖得觕而丧微。

我归甚易,匪驰匪奔。俯仰还家,下车阖门。

藩垣虽缺,堂室故存。挹吾天醴,注之洼尊。

饮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颜。

混客主而为一,俾妇姑之相安。

知盗窃之何有,乃掊门而折关。

廓圜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

治废井以晨汲,滃百泉之夜还。

守静极以自作,时爵跃而鲵桓。

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

我先人之敝庐,复舍此而焉求?

均海南与汉北,挈往来而无忧。

畸人告予以一言,非八卦与九畴。

方饥须粮,已济无舟。

忽人牛之皆丧,但乔木与高丘。

警六用之无成,自一根之返流。

望故家而求息,曷中道之三休。

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

驾言随子听所之,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

谓汤稼之终枯,遂不溉而不耔。

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

赋《归来》之清引,我其后身盖无疑。

形式: 古风

观大水望朝阳岩作

朝阳岩前不结庐,下眺江水百步馀。

春泉溅溅出乳窦,青沙白石半洿途。

不到津头二三日,谁知江水涨天墟。

遥望横流不敢济,岩口正有人罾鱼。

形式: 古风

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

恶业相缠五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

却著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