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诗

每嗟船子惯垂纶,恒泊溪边荻映身。

人问不言头自点,恐惊鱼去不应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鉴赏

这首颂古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生动的船子垂钓场景,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修行启示。

首先,“每嗟船子惯垂纶”,开篇即以“船子”这一形象引入,暗示其为一位深谙世事、修行有成的高人。船子“惯垂纶”,意味着他熟练地进行着垂钓活动,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的展现,更象征着在人生的波涛中,能够从容不迫地把握方向与节奏。

接着,“恒泊溪边荻映身”,描述船子常驻溪边,周围芦苇映照其身影。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超脱的氛围,暗示船子虽身处尘世,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如同溪水中的芦苇,既融入自然,又独立于尘嚣之外。

“人问不言头自点”,是全诗的核心所在。当有人询问时,船子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轻轻点头。这种行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它既是对提问者的尊重与理解,也是对自身修为的自信与笃定。点头的动作,仿佛是在说:“我心中自有答案,无需言语。”这不仅是对禅宗“心领神会”的体现,也寓意着真正的智慧往往不需要外在的言语表达,而是通过内心的感受与行动来体现。

最后,“恐惊鱼去不应人”,进一步深化了前文的意境。船子担心自己的动作或言语会惊扰到水中游弋的鱼儿,因此选择沉默。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船子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也隐喻了修行者在面对世界时应持有的态度——保持谦逊与谨慎,避免干扰和破坏,以达到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状态。

综上所述,这首颂古诗通过描绘船子垂钓的场景,巧妙地传达了禅宗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以智慧而非言语来引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收录诗词(4)

普慈(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是处桑麻好,田家乐事同。

耕夫閒白昼,牧竖趁春风。

短笛云山外,长林雨露中。

命俦还藉草,相与说年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择地求刍两得宜,欣看茁壮望蕃孳。

薰风永昼蓑堪枕,残日荒村笛任吹。

海上平津封已晚,窖中属国节空奇。

长原浅草清流绕,倒跨徐归信犊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牧牛

垄上归来跨牸行,扬鞭遥指暮云生。

明朝共把春犁去,闻道君王欲省耕。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织锦机

绿纱窗下响咿哑,知是秦川第几家。

五色染成长命缕,双头挽就合欢花。

只愁转轴劳筋力,莫谩投梭损齿牙。

不似绣床閒坐倦,自将辛苦作生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