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多子塔前颂

于道无所證,方通万法路。

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护。

月来松色寒,云去青山露。

今古天台桥,几人能得度。

形式: 偈颂 押[遇]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修行智慧。

首句“于道无所證,方通万法路”开篇即点明了修行的真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应执着于任何具体的知识或经验,而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宇宙万物的法则。这里的“道”,既指自然之道,也指修行之“道”。

接下来,“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护”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过程中的态度。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刻,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不应过于谨慎或过度保护自己,而应勇于面对,从中学习成长。

“月来松色寒,云去青山露”两句,诗人运用自然景观的变换,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月亮的出现使松树显得更加寒冷,云朵的消散让青山显露出来,这些景象都暗示着修行者在内心深处寻求宁静与真实的过程。

最后,“今古天台桥,几人能得度”以天台山的桥梁为喻,表达了对修行者能否达到彼岸的疑问。这里的“度”,既指渡过人生的苦难,也指达到心灵的解脱。诗人似乎在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禅宗的修行理念,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修行的价值,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不断探索自我,最终实现心灵的升华。

收录诗词(102)

释义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第九十五大阳玄旨颂

轻轻人问玄中旨,便吐肝肠说与他。

木人暗皱双眉处,石女多言争奈何。

形式: 偈颂 押[歌]韵

第九十七投子月圆颂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昨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第九十八芭蕉拄杖颂

有无今古两重关,正眼禅人过者难。

欲通大道长安路,莫听昆崙叙往还。

形式: 偈颂

第九十九浮山绣毬颂

月里无根草,山前枯木花。

雁回沙塞后,砧杵落谁家。

形式: 偈颂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