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
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
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篇“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两句,设置了整个诗歌的情景,诗人正在为即将启程的朋友准备行装,同时目送着通往蜀地(今四川地区)的道路。
接下来的“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描述了一幅边塞图景。这里的“樯乌”指的是战时用来传递消息的烽火,而“塞雁”则是边关上的信使鸿雁。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边疆地区紧张的军事气氛。
“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继续扩展了空间视角,从南北两个方向勾勒出一片辽阔的地理范围。这里的“南纪”可能指的是长城以南的某个关卡,而“西江”则是流经成都平原的一条河流,锦城即今日之成都市。
最终,“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未来旅途的关切和祝愿。古代百钱可铸一卦,卜筮是一种占卜方式,用以询问吉凶。这里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安全与顺利的祈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边塞生活和朋友离别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稻穫空云水,川平对石门。
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
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
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
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
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
浪足浮纱帽,皮须截锦苔。
江边地有主,暂借上天回。
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
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
养子风尘际,来时道路长。
今秋天地在,吾亦离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