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牡丹不好长春好,有个因依。一两枝儿。
但是风光总属伊。当初祗为嫦娥种,月正明时。
教恁芳菲。伴著团圆十二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仲甫的作品,名为《丑奴儿·采桑子》。诗中的意境优美,语言精巧,通过对牡丹和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中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首句“牡丹不好长春好,有个因依”,点出了作者偏爱春天的原因,而非直接说出。这里,“有个因依”暗示着一种深意,留给读者去体会。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也可能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情感或者哲理。
“一两枝儿,但是风光总属伊”,则具体描绘了牡丹花开时的美丽景象。这里的“一两枝儿”并非数量上的限制,而是对那最美的瞬间的捕捉。而“但是风光总属伊”,则强调了这种美景的独特性,似乎整个春天的风光都集结在这几朵牡丹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当初祗为嫦娥种,月正明时。教恁芳菲。”通过神话故事增添了一份梦幻色彩。诗人将嫦娥种花的传说与月亮相结合,使得这几朵牡丹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承载了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伴著团圆十二回”,则描绘了一种生命力旺盛、生长周期的完整场景。这里的“十二回”可能指的是时间的轮回,或者是自然界中某种循环过程。这种描写给人以深刻的生命周期感受。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牡丹和春天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与神话故事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之美的独到见解。
不详
忆得延州,旧曾相见,东城近东下住。
被若著意引归家,放十分、以上抬举。
小样罗衫,淡红拂过,风流万般做处。
怕伊蓦地忆人时,梦中来、不要迷路。
挂冠神武,来作烟花主。
千里好江山,都尽是、君恩赐与。
风勾月引,催上泛宅时,酒倾玉,脍堆雪,总道神仙侣。
蓑衣箬笠,更著些儿雨。
横笛两三声,晚云中、惊鸥来去。
欲烦妙手,写入散人图,蜗角名,蝇头利,著甚来由顾。
醉醒醒醉。凭君会取皆滋味。浓斟琥珀香浮蚁。
一入愁肠,便有阳春意。须将席幕为天地。
歌前起舞花前睡。从他兀兀陶陶里。
犹胜醒醒,惹得闲憔悴。
锡宴便倾光禄酒,赐袍还照上林花。
衣冠盛事堪书日,六世词科只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