劭农三首(其三)

名园乘兴小留连,洛社风光在眼前。

突兀楼台多占水,阴翳花竹小窥天。

建封已去悲春燕,樊素何之咽暮蝉。

人事废兴浑若此,凭栏对景一凄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在名园中兴致勃勃地稍作停留,眼前的洛社美景仿佛就在眼前。
楼阁台榭多临水而建,花木竹丛间隐约可见天空。
建封已经离去,让人感叹如春燕般易逝,樊素又去了哪里,傍晚的蝉鸣声中充满哀伤。
人事的兴衰变迁就像这样,倚着栏杆面对这景色,心中不禁感到凄凉。

注释

名园:著名的园林。
小留连:短暂逗留。
洛社:古代地名,此处指美景。
突兀:高耸的样子。
阴翳:树木茂密,遮蔽阳光。
窥天:隐约看到天空。
建封:唐代诗人张建封。
悲春燕:感叹春天的短暂。
樊素:唐代歌妓,与杜牧有交往。
人事废兴:人事的兴衰。
凭栏:倚着栏杆。
凄然:悲伤的样子。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游园之乐,同时也蕴含着对过往繁华与现实淡漠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名园风光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情感波动。

"名园乘兴小留连,洛社风光在眼前。" 开篇两句直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这里的“名园”指的是著名的花园或游乐之地,而“乘兴小留连”则表明诗人是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稍作逗留以享受这份美好。"洛社风光在眼前" 则强调了这种美景是如此贴近、具体,它们构成了诗人此刻目之所及的全部。

"突兀楼台多占水,阴翳花竹小窥天。"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幽深的庭院布局,其中楼台建筑与水面相依,形成了一个既开阔又隐蔽的空间。而“阴翳花竹小窥天”则表现出一丝不尽的幽静之感,似乎即便是天空也只能通过花竹间隙窥视。

"建封已去悲春燕,樊素何之咽暮蝉。" 这里“建封已去”暗示了时光流逝和往昔繁华不再的哀愁,而“悲春燕”则是对那些在旧日建筑中曾欢歌的春燕(即燕子)的怀念之情。“樊素何之咽暮蝉”则是对过往事物无处追寻,只能任凭晚风中蝉鸣声引起心中的波澜。

"人事废兴浑若此,凭栏对景一凄然。" 最后两句总结了诗人的感慨。"人事废兴浑若此" 表示了对于过往盛世的遗迹和现在淡漠的人情世态的无奈感受。而“凭栏对景一凄然”则是诗人在面对这份美景时,内心涌现出的孤独与凄凉之情。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劭农三首(其二)

因见他乡黍稷收,令人乡思转悠悠。

新篘白酒鸡豚社,旋摘丝莼鲈雁洲。

好处光阴长是客,老来情绪更逢秋。

尧夫六十三休致,前辈风流可继不。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劭农三首(其一)

朝廷差下劝农官,同向郊原点检看。

场圃事兴杷扒穴,田畴功毕桔槔残。

上租郎主丘丘定,输米官司粒粒乾。

虽是太平今有象,愿陈七月述艰难。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劭农翠山赋唐律二首(其二)

老守忧民若己伤,三回奉诏劝耕桑。

周家绵远农开国,汉室兴隆谷腐仓。

麦缘少地锄山种,水怕多流累石防。

田里熙熙知乐土,更祈四表共平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劭农翠山赋唐律二首(其一)

小队旌旗上翠岩,松风十里锁禅关。

水深水浅高低涧,春淡春浓远近山。

乡思猛随苍鸟去,客心暂与白云闲。

天公已是多情杀,特把淋头雨放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