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无锡望慧山作

峨峨九龙峰,千古以锡名。

无锡天下宁,有锡天下兵。

今方无锡时,四海何交争。

出山矾水浊,在山锡水清。

泉池分上下,水味别淄渑。

四面芙蓉馆,两傍杨柳亭。

泉品居第二,茶经岂定评。

何如凌绝顶,一揽太湖精。

太湖波渺渺,远水入冥冥。

我欲访梅里,已无泰伯城。

飙然过常郡,尚可试中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洪繻所作,名为《出无锡望慧山作》。诗中描绘了无锡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深邃,以及诗人对这片土地独特情感的流露。

首句“峨峨九龙峰,千古以锡名”,开篇即点明了无锡的地理特色和历史地位,九龙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无锡“锡”这一金属的名声。接下来,“无锡天下宁,有锡天下兵”两句,巧妙地将无锡的宁静与军事力量相联系,展现了无锡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今方无锡时,四海何交争”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社会局势的感慨,尽管无锡本身宁静,但四海之内却充满了纷争。接着,“出山矾水浊,在山锡水清”通过对比山外的浑浊之水与山中的清澈之水,象征着诗人对纯净与污浊、美好与现实之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泉池分上下,水味别淄渑”进一步强调了水质的差异,暗示了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品质和价值观念。随后,“四面芙蓉馆,两傍杨柳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泉品居第二,茶经岂定评”则引出了对泉水品质的讨论,暗示了评价事物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最后,“何如凌绝顶,一揽太湖精”表达了诗人想要登高望远,全面领略太湖美景的愿望,同时也寓意着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太湖波渺渺,远水入冥冥”描绘了太湖的广阔与深邃,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我欲访梅里,已无泰伯城”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迹的追寻与怀念,同时感叹于历史的变迁。“飙然过常郡,尚可试中泠”则以快速穿越常郡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中泠泉水的期待尝试。

整首诗通过对无锡及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社会、自然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扬州纪游

扬州风景名古今,我渡大江随处寻。

二十四桥无可问,虹桥烟月尚沉沉。

剪风横渡大江水,又渡瓜洲四十里。

侧看文峰宝塔湾,兼行淮浦伊娄市。

乘舟直向广陵城,胜概淮东居上程。

蘼芜城北隋堤草,冷落城中玉观琼。

隋炀已渺雷塘路,史公尚见梅花墓。

小金山傍瘦西湖,湖心寺对湖边渡。

蜀冈蜀井邵伯阡,风流尚在欧苏先。

三分明月二分柳,第一平山第五泉。

我行已过竹西远,我来无复珠帘捲。

青楼早绝扬州梦,迷楼不见隋家苑。

淮南江北接邗沟,城东一水入真州。

夫差阿◆豪华歇,祇有杨花逐水流。

离宫别馆居何许,邗江亦失芙蓉渚。

萤火已非古昔光,鸡声漫说陈隋语。

形式: 古风

北固山登望

江天楼阁渺茫间,天堑江城两面环。

寺内近寻梁武迹,云还远见晋王山。

象焦锁钥金陵道,京岘凭依铁瓮关。

六代犹馀驰马路,如虹石径枕波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北固山访古

胜绝千古称,胡乃一邱陵。

三国六朝间,长此阅废兴。

北顾复何有,江树渺冥冥。

赖有瓜洲渡,远入广陵城。

我从山头望,复向山中行。

栏杆百千尺,石磴三五成。

入寺访古迹,第一江山亭。

亭畔梳妆阁,下有很石横。

吴王留战帜,夫人留艳名。

梁鼎不可见,晋画已无形。

诸葛孙刘风,遗烈尚轰轰。

矫哉赞皇公,铁塔馀半层。

山腰云渺渺,江上风泠泠。

夕阳红到海,洪流去不渟。

骚人争凭吊,英雄事凌兢。

惟此一拳石,一顾今古更。

山小而江长,万派可扬舲。

形式: 古风

自瓜洲入扬州咏

飞鸟中流不易还,回头何处认青山。

重重江树茫茫水,山在南徐北顾间。

广储门外水萧萧,舟子江湾号柳条。

画舫珠帘何处是,月明千古照虹桥。

文峰寺外塔湾头,不见淮东胜概楼。

四十里程杨柳岸,瓜洲一水入扬州。

维扬风景不模糊,北郭园林入画图。

杨柳芙蕖无限好,五亭湖外瘦西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