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登望

江天楼阁渺茫间,天堑江城两面环。

寺内近寻梁武迹,云还远见晋王山。

象焦锁钥金陵道,京岘凭依铁瓮关。

六代犹馀驰马路,如虹石径枕波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北固山的壮丽景色与历史遗迹。首句“江天楼阁渺茫间”,以“渺茫”二字渲染出山中楼阁在江天一色中的朦胧美,给人以无限遐想。接着“天堑江城两面环”一句,点明北固山位于长江之畔,与江城相对,形成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

“寺内近寻梁武迹,云还远见晋王山”两句,将视线从楼阁引向寺庙,暗示着历史的痕迹和人文的积淀。梁武帝的遗迹与远处的晋王山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象焦锁钥金陵道,京岘凭依铁瓮关”则进一步描绘了北固山的战略地位。这里的“象焦锁钥”比喻北固山如同锁钥一般,控制着通往金陵的道路,而“京岘凭依铁瓮关”则强调了北固山作为防御要塞的重要性,形象地展示了其在古代军事中的战略价值。

最后,“六代犹馀驰马路,如虹石径枕波湾”两句,将视角拉回现实,通过“六代”这一泛指,暗示了北固山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同时以“驰马路”和“如虹石径”描绘了山中道路的蜿蜒曲折,与波光粼粼的江水相互映衬,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北固山及其周边景物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也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远,是一首兼具审美与历史价值的作品。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北固山访古

胜绝千古称,胡乃一邱陵。

三国六朝间,长此阅废兴。

北顾复何有,江树渺冥冥。

赖有瓜洲渡,远入广陵城。

我从山头望,复向山中行。

栏杆百千尺,石磴三五成。

入寺访古迹,第一江山亭。

亭畔梳妆阁,下有很石横。

吴王留战帜,夫人留艳名。

梁鼎不可见,晋画已无形。

诸葛孙刘风,遗烈尚轰轰。

矫哉赞皇公,铁塔馀半层。

山腰云渺渺,江上风泠泠。

夕阳红到海,洪流去不渟。

骚人争凭吊,英雄事凌兢。

惟此一拳石,一顾今古更。

山小而江长,万派可扬舲。

形式: 古风

自瓜洲入扬州咏

飞鸟中流不易还,回头何处认青山。

重重江树茫茫水,山在南徐北顾间。

广储门外水萧萧,舟子江湾号柳条。

画舫珠帘何处是,月明千古照虹桥。

文峰寺外塔湾头,不见淮东胜概楼。

四十里程杨柳岸,瓜洲一水入扬州。

维扬风景不模糊,北郭园林入画图。

杨柳芙蕖无限好,五亭湖外瘦西湖。

形式: 古风

金山变陆感咏

金山如湘君,中流危插脚。

大地将变迁,一朝忽起陆。

嗟我东南天,六鳌不系足。

黑风吹蓬莱,汹涛没大麓。

此失鱼龙性,彼陷鲸鲵族。

浮沉俱已非,颠倒何其速。

而此立江干,犹可仰寥廓。

失水迩尘寰,终胜沉重浊。

我从苦海来,喜识山面目。

灵山倘有灵,我欲诉胸曲。

一溺至于今,何以脱诸梏。

闻说山当时,亦染潢池毒。

如来无完肤,与我同惨蹙。

今已换金身,无异西天乐。

宝塔凌天风,袈裟飘簌簌。

妙台岂云晞,琳宫未寂寞。

千磴摩旻穹,一洞入地轴。

江流山欲飞,万景聚一簇。

思作弥天谈,惜乎山僧俗。

东望三台山,此犹一粒粟。

试罢中泠泉,落霞满山隩。

形式: 古风

金山即目

吞江亭下妙高台,台外江光净不埃。

杨柳两湾云两坞,吴舟凫水入山来。

高台已共离宫杳,明月犹临蹬道边。

水调歌头来再弄,层层红树接江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