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沈长官三首(其三)

造物知吾久念归,似怜衰病不相违。

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翻译

大自然知道我长久以来渴望回归,仿佛怜悯我年老体弱,不愿违背我的愿望。
当风吹过震泽,帆船开始饱满地扬帆;雨滴落入松江,河水渐渐丰盈。

注释

造物:大自然。
久念归:长久渴望回归。
似怜:仿佛怜悯。
衰病:年老体弱。
不相违:不愿违背。
风来:风吹过。
震泽:古代湖泊名,今江苏太湖一带。
帆初饱:帆船开始饱满地扬帆。
雨入:雨滴落入。
松江:古代地名,今上海松江地区。
水渐肥:河水渐渐丰盈。

鉴赏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巨匠苏轼之手,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想与对自然万象的细腻观察。首先,“造物知吾久念归”一句中,“造物”指天地或自然,用“知吾”表达了一种主客合一的境界,似乎自然界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思与归隐之心。这不仅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也透露着他内心对于久居人世、渴望返璞归真的情感。

接着,“似怜衰病不相违”一句则更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情感交融。“似怜”表达了一种同情之情,仿佛自然界对诗人的衰老与疾病也感到怜悯。而“不相违”则暗示着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即便是诗人处于衰老病痛之中,也仍旧与大自然保持着一致,未曾有所背离。这既是苏轼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也反映了他对生命、自然及宇宙和谐统一的哲学思考。

以下两句则转向描绘景物,“风来震泽帆初饱”中,“风来”指的是带着生机的春风,“震泽”则形容风力之强,足以激起水波。而“帆初饱”则是对帆船初次饱满风力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春日自然界复苏、万物更新的景象。

最后,“雨入松江水渐肥”一句中,“雨入”指的是滋润之雨降临于松江之上,而“水渐肥”则形容了雨后江水丰盈而富饶,似乎江水也被春雨滋养得更加肥沃。这两句诗通过对风和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在春天的生机勃发,也映射出了诗人内心对于新生的期待与喜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其一)

谁将射御教吴儿,长笑申公为夏姬。

却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其二)

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

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其三)

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

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