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诗人以精炼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道士生平的轮廓。"初惊鹤瘦不可识"透露出对这位道士最初印象之深刻,他宛如一只瘦弱的白鹤,让人难以辨识其真实面貌。而紧接着的"旋觉云归无处寻"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神秘人物追寻的无奈与困惑,仿佛他随风飘忽,不可捉摸。

在"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句中,诗人抒发了对道士一生坎坷的同情。道士三次经过门前,或许是在表达他的修行之艰辛与生命的流逝,他的一生似乎都在疾病和死亡的阴影下度过。而"一弹指顷去来今"则是对时间流转的感慨,弹指之间,往事如烟。

"存亡惯见浑无泪"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死看淡的态度,这种看似平常之物,对于诗人而言,已是司空见惯,不再引起泪水。然而"乡井难忘尚有心"却流露出一丝留恋与不舍,尽管对于世事看得很开,但对故土、旧友仍存有一份深厚的情感。

最后两句"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则是诗人表达了想要寻访道士遗踪的愿望。圆泽可能是道士的法号或别墅之名,而葛洪则是一位著名的道教人物,川畔等待秋深,则是在描绘一种静谧、期待的情景,或许诗人希望在秋风送爽时,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答案。

这首诗通过对一位道士生平的回顾和追怀,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死亡、修行与自然之美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安平泉

策杖徐徐步此山,拨云寻径兴飘然。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

烹茗僧誇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

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赠张刁二老

两邦山水未凄凉,二老风流总健强。

共成一百七十岁,各饮三万六千觞。

藏春坞里莺花闹,仁寿桥边日月长。

惟有诗人被磨折,金钗零落不成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有一僧,隐几低头读书。与之语,漠然不甚对。问其邻之僧,曰:「此云阇黎也,不出十五年矣。」今年六月,自常、润还,复至其室,则死葬数月矣。作诗题其壁

云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

读书尝闭户,客至不举头。

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忧。

我初无言说,师亦无对酬。

今来复扣门,空房但飕飗。

云已灭无馀,薪尽火不留。

却疑此室中,常有斯人不。

所遇孰非梦,事过吾何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听僧昭素琴

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

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