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僧人释宗泐所作,名为《杂诗十一首》之首篇。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荣华的淡泊态度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
首句“少小薄世荣”,点明了诗人自幼便对世间功名利禄持有淡然的态度。接着,“云泉寄幽赏”一句,描绘了诗人将心灵寄托于云水之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随后,“冉冉三十年,误身堕尘网”两句,回顾了诗人在这三十年间,虽心向清静,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落入了尘世的网罗之中。
“流形大化内,万古同羁鞅”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无常和宇宙的广阔,无论古今,人们都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挣扎,如同被缰绳束缚的马匹,无法自由驰骋。然而,“得中久已安,遗外非所强”表明了诗人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不再勉强自己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最后,“但望还山云,时时结遐想”表达了诗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希望能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找到心灵的归宿。“婆娑双桂树,芳枝春正长”以桂树的婆娑姿态和春天的生机盎然,象征着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其独特的生命哲学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