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过采石矶

我行采石矶,残雪嵌巑岏。

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

碑版悬阁道,祠宇灿林端。

曾闻宫锦袍,啸咏过前滩。

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翻译

我行经采石矶,残留的雪点缀着峻峭山岩。
青翠的松树显露出秀丽的景色,黄色的竹子低垂如琅玕美玉。
石碑和楼阁道路悬挂在半山腰,神祠庙宇在林木间光彩夺目。
曾听说有官员穿着华丽的宫锦袍,吟啸着走过前方的沙滩。
那位供奉者已离去,叹息人才难得。
离开小船进入繁华的城市,风急吹来,让旅人的衣服更觉寒冷。

注释

采石矶:地名,位于长江边。
残雪:残存未融的雪。
巑岏:形容山势险峻、奇特。
青松:常绿松树,象征坚韧。
琅玕:古代对竹子果实或竹叶的美称。
碑版:刻有文字的石碑。
祠宇:祭祀神灵的庙宇。
宫锦袍:宫廷官员的华美服装。
供奉:指被供奉的人。
衢国:大路或城市,古代称四通八达的道路为衢。
风疾:风大且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后山野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才华难以施展的无奈。

"我行采石矶,残雪嵌巑岏。" 这两句开篇便设置了一幅雪后山谷的画面,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捕捉着大自然中的美好景致。这里的“采石矶”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名,而“残雪嵌巑岏”则描绘了雪后山石间留下的雪迹,给人以幽深、静谧之感。

"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 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景象,青松在雪后显得更加苍翠,而黄竹则因雪后的水珠而挂着冰晶般的琅珰,增添了一份清新脱俗。

"碑版悬阁道,祠宇灿林端。" 这里提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

"曾闻宫锦袍,啸咏过前滩。" 这两句诗转向往事,诗人回忆起过去听说的关于宫廷锦衣的传说,这些华丽的记忆如同诗人的吟咏声一样,在山谷间回响。

"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这里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转向内心的沉重感慨。“供奉一云没”可能暗示着某种仪式或祭祀活动,而“太息思才难”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难以施展的无奈与叹息。

"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 最后两句,诗人描述自己舍弃船只进入市镇,感受着狂风中的寒冷,这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刻画,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凄凉。

整首诗通过对雪后的山谷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记忆的追溯,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和境遇的感慨,抒写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高远的精神状态。

收录诗词(184)

吴敬梓(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文木,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 字:敏轩
  • 号:粒民
  • 籍贯:安徽省全椒
  • 生卒年:1701—1754年

相关古诗词

贺襄阳副使节判同加章绶

朱紫花前贺故人,兼荣此会颇关身。

同年坐上联宾榻,宗姓亭中布锦裀。

晴日照旗红灼烁,韶光入队影玢璘。

芳菲解助今朝喜,嫩蕊青条满眼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萍聚只因今日浪,荻斜都为夜来风。

形式: 押[东]韵

月映清淮流

遥夜淮弥净,浮空月正明。

虚无含气白,凝澹映波清。

见底深还浅,居高缺复盈。

处柔知坎德,持洁表阴精。

利物功难并,和光道已成。

安流方利涉,应鉴此时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白露为霜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

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

驷星初皙皙,葭菼复苍苍。

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

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

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

形式: 排律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