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以及他与僧人之间的交往和智慧的较量。诗中充满了对书法高深技艺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精神世界中的自我修养和超脱。
"山阴茧纸见者希,辨才传之于永师。行年八十手不释,栖之梁上鬼莫窥。" 这几句描写了一种稀有而珍贵的书法艺术,这门技艺已经传承给了名叫永师的高僧,即使到了八十岁高龄,仍然手不释卷,仿佛是藏于梁间,不为世人所知。
"虬须天子欲得之,威以祸福僧诡辞。智勇至此无所施,相国房公乃设奇。" 这里的“虬须天子”指的是皇帝,他想要得到这份书法艺术,而那位高僧则用智慧和策略回应,以避免祸福之争。诗中的“相国房公”可能是朝中重臣,通过设下奇计来解决这一难题。
"东台御史奉诏驰,易服变姓谒老缁。止客置醴因联诗,评书订画犹埙篪。" 这里写的是一位东台御史接到了皇帝的诏令,急忙赶赴,同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和姓名,只是以普通百姓的姿态出现。他邀请客人饮酒,并通过诗歌的交流来评议书法与绘画。
"稍稍益狎不见疑,卷而怀之若拾遗。须臾□都得台移,都督传诏来龙墀。" 这几句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位学者的信任越来越深,他将书法卷轴珍藏在心,仿佛是捡起了一件失落多年的遗物。不久,这份书法艺术得以展现于台上,都督又传来了新的诏令。
"僧绝复苏成白痴,始悟学究即绣衣。文皇如尧房如夔,磊磊落落两曜垂。" 这里的“僧绝复苏”可能是指那位高僧在智慧的较量中暂时处于劣势,但最终苏醒过来,变得像一位白发老人般痴迷。诗中的“始悟学究即绣衣”表明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深入的研究,而“文皇如尧房如夔”则是将帝王比作尧、舜这样的圣君,将其居所比作仙境一般。
"谲取一帖安肯为,帖归天上神护持。拓本之价犹不赀,他日昭陵以自随。温韬掘者果是非,世人空宝定武碑。" 最后的几句写的是对书法艺术的珍视,将其置于高处由神灵守护。这份艺术价值连城池都不足以换取,而那位学者则将之带入昭陵,与先祖同在。而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世人对于定武碑(李斯碑)的赞美,实为虚妄。
这首诗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描绘,以及围绕它所展开的一系列故事和智慧较量,展示了一种精神追求与文化传承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