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书事

昨夜新霜著瓦乾,西园梧叶尽飞翻。

楚乡原野长青草,泽国风云只薄寒。

梅蕊半含空有待,菊丛已过似无言。

杖藜引望仍搔首,羡尔鸣鸿整羽翰。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昨晚的新霜覆盖了屋顶,西园的梧桐叶纷纷落下。
楚地的田野上长满了常青草,水乡的天气只有微寒。
梅花的花蕊半开半闭,似乎在等待什么,菊花丛中已经过了盛开期,默默无语。
我拄着藜杖远望,忍不住频频挠头,羡慕那雁群整理羽毛准备飞翔。

注释

昨夜:指昨晚。
新霜:刚下的霜。
瓦乾:屋顶结霜后变得干燥。
西园:西边的园子。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楚乡:古代泛指南方地区。
原野:广阔的田野。
长青草:常绿的草。
泽国:水乡,湖泊众多的地方。
风云:天气现象,这里指气候。
薄寒:轻微的寒冷。
梅蕊:梅花的花蕊。
空有待:有所期待。
菊丛:菊花丛。
无言:沉默不语。
杖藜:藜杖,拐杖。
引望:引领目光远望。
搔首:挠头,表示思考或烦恼。
鸣鸿:雁鸟。
整羽翰:整理羽毛,准备飞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至初冬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界中某些特定时刻与事物的独特情感。开篇“昨夜新霜著瓦乾”表明天气已经转凉,白昼后的第一场霜冻已经悄然降临,给予人们一种深秋即将过去、冬日不远的感觉。而“西园梧叶尽飞翻”则是对景象的一个细腻描写,显示出大自然在季节更迭中的动态变化。

接下来的“楚乡原野长青草,泽国风云只薄寒”,诗人通过对比鲜明的绿色与淡漠的寒意,展现了南北方气候差异带给人的感受。这里的“楚乡”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楚地,即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那里的冬日相较温和,草木依旧郁郁葱葱,而“泽国”则可能是诗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冬天已经来临,寒风在空中游走。

接着,“梅蕊半含空有待,菊丛已过似无言”,诗人通过梅花与菊花的不同状态,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失落感。梅花尚未盛开,只露出一点点花蕾,让人感到一种期待中的静谧。而菊花则已经过了花期,看似无言,却也透露着一份淡定与平和。

最后,“杖藜引望仍搔首,羡尔鸣鸿整羽翰”,诗人通过自己手持藜草(一种野生植物)遥望天际的鸿雁,表达出对自由飞翔事物的向往之情。这里的“羡尔”即是羡慕,诗人心中对那些能够自由飞翔的鸟类充满了羡慕。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在初冬时节静观自然、内省自我的情怀。诗人的笔触既有对寒冷季节的描述,也有对生命与自由的思考,是一幅生动的冬日画面。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冬日自福昌之渑池

群岗洛阳西,势若海浪翻。

连岭起我左,层阜当我前。

采如兽腾突,缭若蛇蜿蜒。

外高陟缥缈,却下逼重渊。

老崖忽中断,俯视毛骨寒。

百丈未见底,立土如岩峦。

登高望四垠,目断无平川。

崩腾万马群,出没相后先。

虽有貔虎军,顾步安得前。

我观绝塞处,块土万雉坚。

崤渑自古险,秦人有重关。

信哉天作固,扃键谁敢干。

时平战伐息,地辟村落闲。

堆阜何茫茫,耕桑莽相连。

平生喜壮观,吊古重悲叹。

山川只自尔,兴废何多端。

形式: 古风

冬日即事

郡闲多暇日,况乃值清冬。

风叶已成扫,霜芜犹复重。

佛香留夜火,蔬饭候晨钟。

谁信二千石,心如一衲翁。

形式: 五言律诗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二十一)

渊明非无心,似以酒忘忧。

如以药愈疾,未佳宁免忧。

我直好饮耳,与世本悠悠。

人间有何事,奚足烦杯瓯。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二十)

元子本豪爽,颇复有俗气。

孟嘉亦可人,乃与较权势。

崛强尽百年,究竟成何事。

江左无英雄,汝得免徒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