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予次韵焉(其五)次韵临淮感事

楚舸高帆未可开,满帆风暴作阴雷。

圣文亹亹伤漂溺,世路纷纷自往来。

浮磬犹闻传激越,沉妖不见锁渊回。

连陂蛙黾鸣无数,安得周官为洒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楚地的船只高高扬起的帆还不能启航,因为满帆之下风暴如阴雷般轰鸣。
神圣的教诲不断让人感叹,世间的人们在纷纷扰扰中各自奔波。
即使水中浮磬的声音依然激越传来,深水中的妖邪却无法被封锁回转。
池塘边蛙声阵阵,无数蛙黾鸣叫,怎奈何没有周朝官员来扫除这尘埃。

注释

舸:古代的一种船。
风暴:比喻社会动荡或困难。
亹亹:形容教诲连续不断。
漂溺:比喻人们迷失或困苦。
世路:指世俗的道路,人生旅途。
浮磬:古代庙堂中用以报警的乐器。
沉妖:比喻邪恶势力。
蛙黾:蛙和小蛤蟆,这里泛指蛙类。
周官:指周代的官员,这里可能象征有权威的治理者。
洒灰:比喻清除污秽或解决问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题为《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予次韵焉(其五)次韵临淮感事》。诗中,诗人以楚国船只出航前的景象开篇,暗示了即将面对的困难:“楚舸高帆未可开,满帆风暴作阴雷。”这里的“风暴”象征着世路的艰难和人生的变故。

接着,诗人感慨圣贤的教诲虽能警醒人心,却无法阻止世人陷入困境:“圣文亹亹伤漂溺,世路纷纷自往来。”“亹亹”形容圣文深长有力,但“漂溺”一词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无奈。诗人观察到即使有警示,人们依然在世间纷扰中各自奔波。

“浮磬犹闻传激越,沉妖不见锁渊回”一句,以“浮磬”比喻世间的清音,虽能激起共鸣,但“沉妖”(暗指邪恶势力)依然潜伏,难以根除。“锁渊回”形象地描绘了这些恶势力深藏不露,难以遏制。

最后,诗人借青蛙鸣叫的场景,表达对社会公正的期待:“连陂蛙黾鸣无数,安得周官为洒灰。”“连陂蛙黾鸣”象征着百姓的疾苦之声,而“周官洒灰”则源自古代祭祀时用灰烬驱邪的习俗,诗人希望有公正的力量能够扫除不平。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唤,体现了宋诗的婉约与沉郁风格。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予次韵焉(其三)次韵晚泊睢阳

日下绣衣客,江南燕尾艎。

迹虽同鹢退,心不假犀凉。

旧国旌旄去,包原苑囿荒。

临堤一怀古,柳上见微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予次韵焉(其二)依韵游陈留禅寺后池

共逢香刹住,万景笔头堆。

池水蛟龙尽,汀洲雁鹄来。

远游情莫落,去国意徘徊。舟子休?鼓,王程不尔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吴季野话抚州潜心阁

高阁潜心所,图书曝蠹收。

青山随宅转,远水向门流。

迤逦看无厌,潺湲听不休。

一闻秦洞说,便欲泛渔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吴资政挽词二首(其二)

峨峨陉土厚,自古葬贤人。

百尺不逢水,千年空闭春。

夜台埋琬琰,陇道刻骐驎。

西望缘缨泪,曾无幕府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