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见王肯堂

吾祖文中,曾于夫子,受罔极恩。

有宇宙以来,春秋而后,三纲所系,万古常存。

列国何时,东吴何地,十哲之中尚有言。

况今也、与圣贤邦域,同一乾坤。卑飞难傍天阍。

但勃窣衔香拜圣门。

要水看黄河,山登岱岳,鲁求君子,学究中原。

虽有他人,不如同姓,仰止文星出禁垣。

又安得,借蒙庄大瓢,酌泗水之源。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押[元]韵

翻译

我的祖先,在孔子那里,接受过无比深厚的恩惠。
自从天地开辟以来,直到春秋之后,三纲的道理,万古长存。
各个国家,何时何地,十位哲人中仍有言论流传。
更何况在今天,与圣贤的领域共处,同在天地之间。低飞的鸟难以靠近天宫。
但我恭敬地衔着香火拜入圣人的门下。
想要了解学问,就要观察黄河的波涛,登山泰山,鲁国寻求君子,研究中原的文化底蕴。
即使有其他人,也不如同姓之人亲近,仰望文星从禁城升起。
又怎能借来庄子的大瓢,舀取泗水源头的智慧之水。

注释

罔极:无比深厚。
三纲: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基础,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十哲:古代儒家推崇的十位贤哲。
天阍:天宫的守门人,比喻高位者。
勃窣:形容恭敬的样子。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文化渊源。
岱岳:泰山,五岳之一,象征崇高和学问。
禁垣:古代皇宫的围墙,这里指朝廷或学术界的核心。
大瓢:古代盛水的器物,象征广博的学问。
泗水:古代河流,孔子出生地,象征智慧之源。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奕所作,名为《沁园春》。诗人在此通过回忆先祖与孔子关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圣贤之邦域的向往。

"吾祖文中,曾于夫子,受罔极恩。" 这几句表明诗人家世代有文学造诣,其先祖与孔子的关系密切,受到了深厚的文化教育和精神熏陶。

"有宇宙以来,春秋而后,三纲所系,万古常存。" 反映了对历史长河中学术精髓的尊崇,这里的“三纲”通常指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接着诗人提及列国和东吴,表达了广泛的地理视野和深远的历史关联。"十哲之中尚有言"则是在强调某种学术思想或文化精神在长久传承中依然存在。

"况今也、与圣贤邦域,同一乾坤。卑飞难傍天阍。"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中的圣贤之境界的渴望,以及这种追求的困难和高远。

"但勃窣衔香拜圣门。要水看黄河,山登岱岳,鲁求君子,学究中原。" 这部分则是诗人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探索,以及对于广大自然景观和地理的向往。

"虽有他人,不如同姓,仰止文星出禁垣。" 这里“同姓”可能指的是共同的文化血脉或精神追求,而非血缘关系。

最后,"又安得,借蒙庄大瓢,酌泗水之源。" 则是在表达一种对古代圣贤遗风的寻觅,以及希望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也透露出了他个人的学术追求和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135)

王奕(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南宋,入元后曾出任玉山县儒学教谕。与谢枋得等南宋遗民交往密切,诗文中不乏以遗民自居的文句,所以《宋诗纪事》将他列入书中。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因《玉窗如庵记》末署“岁癸巳二月朔,前奉旨特补玉山儒学教谕伯敬谨撰并书”,然则奕食元禄久矣,迹其出处,与仇远、白珽相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改题元人。代表作品有《酹江月》、《摸鱼儿》和《沁园春》等

  • 字:伯敬
  • 号:斗山
  • 籍贯:玉山(今属江西)
  • 生卒年:1293

相关古诗词

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

九曲青溪,千年陈迹,往事不堪依据。

老我重来,海乾石烂,那复断碑残础。

应讶野王当日,三弄罢、乍无语。□□□。

高牙大纛船如屋,又少甚笙歌,翠云箫鼓。

流恨入寒筝,离合君臣良苦。

花落几春□,无此一番风雨。

是何人、尚秦淮门馆,柳桥荷浦。

形式: 词牌: 法曲献仙音

临江仙.和元遗山题扬州平山堂

二十四桥明月好,暮年方到扬州。

鹤飞仙去总成休。襄阳风笛急,何事付悠悠。

几阕平山堂上酒,夕阳还照边楼。

不堪风景事回头。淮南新枣熟,应不说防秋。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南乡子.和辛稼轩多景楼

豪杰说中州。及此见题多景楼。

曹石当年徒浪耳,悠悠。岁月滔滔江自流。

风雪老兜鍪。不混关河事不休。

浪舞桃花颠又蹶,嬴刘。莫与武陵仙客谋。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押[尤]韵

南乡子.和谢潜庵蒋山

搔首倚薰风。一幅画图尘土中。

鹤怨猿惊人去也,潜龙。谁绞香车起蛰松。

岁月去熙丰。世味人情自淡浓。

春去春来墩不竞,匆匆。蜀水吴山血又红。

形式: 词牌: 南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