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野客蒙诗赠,殊恩欲报难。
本求文举识,不在子真官。
细雨双林暮,重阳九日寒。
贫斋一丛菊,愿与上宾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端所作,名为《酬晋侍御见寄》。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客游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野客蒙诗赠,殊恩欲报难。”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作为一个旅居在外的客人,收到了朋友赠送的诗篇,这份珍贵的情谊让他感到无比的感激,并希望能够有所回报,但又觉得困难重重。这里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情谊和互相唱和的习俗,也透露出诗人内心对友情的渴望。
“本求文举识,不在子真官。” 这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功名利禄并非真正追求,而是希望通过文学艺术来提升自己的声誉和地位,超越那些徒有虚名之辈。这里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个人修养与社会地位的追求。
“细雨双林暮,重阳九日寒。”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景图:细雨中树木被湿润,夕阳西下时分外显得更加清凉。这里通过自然景物,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凄清与孤寂。
“贫斋一丛菊,愿与上宾看。”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生活虽然贫困,但在简陋的书房中依然有几朵菊花陪伴。诗人希望能够和远方的朋友一起赏析这些简单而美好的景致。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是对友情深厚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客游之感、对文名的追求以及对朋友的情谊。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士人对于清贫生活的接受与乐趣,以及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不详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闻说漳滨卧,题诗怨岁华。
求医主高手,报疾到贫家。
撒枕销行蚁,移杯失画蛇。
明朝九衢上,应见玉人车。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祗应城影外,万里共如霜。
旧宅在山中,閒门与寺通。
往来黄叶路,交结白头翁。
晚笋难成竹,秋花不满丛。
生涯祗粗粝,吾岂讳言穷。
高僧居处似天台,锡杖铜瓶对绿苔。
竹巷雨晴春鸟啭,山房日午老人来。
园中鹿过椒枝动,潭底龙游水沫开。
独夜焚香礼遗像,空林月出始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