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黄鹤楼

片云不向琴台泊,鹗渚飞来共黄鹤。

黄鹤千年尚未归,惟见高楼倚寥廓。

有矶巀嵲非人凿,矶上临观何绎络。

长史杯缘庾老停,谪仙笔为崔郎阁。

内方迤逦大别峰,远树中开夏后宫。

朝宗江汉直趋海,天津地脉应流通。

登高能赋亦馀事,天子有使将观风。

西涯老作动千古,白首载歌还沈翁。

都台驻节吾乡彦,五十功名犹未半。

不转常持匪石心,无涯每出如流翰。

匡庐云隐具区涛,我放扁舟君不见。

清秋贻我洞庭歌,手墨新题溢缄面。

君诗原是杜中人,吏在汉廷称老练。

冯君莫向栋边悬,恐露精光射星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邵宝所作,名为《寄题黄鹤楼》。邵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鹤楼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展现了对黄鹤楼独特魅力的深刻感悟。

首句“片云不向琴台泊,鹗渚飞来共黄鹤”,以云、水、鸟、鹤等元素构成一幅动态的画面,既描绘了黄鹤楼所在环境的自然之美,也暗含了黄鹤楼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的关系。接着,“黄鹤千年尚未归,惟见高楼倚寥廓”两句,通过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辽阔,赋予黄鹤楼以历史的厚重感和孤独的美感。

“有矶巀嵲非人凿,矶上临观何绎络”描绘了黄鹤楼下矶石的自然形态,以及人们在此观赏的热闹景象,体现了黄鹤楼作为文化地标的历史传承与社会活动的融合。“长史杯缘庾老停,谪仙笔为崔郎阁”则借用了历史人物的故事,进一步丰富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内方迤逦大别峰,远树中开夏后宫”两句,通过对比大别山的雄伟与黄鹤楼的秀丽,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的和谐共生。“朝宗江汉直趋海,天津地脉应流通”则以江河的流向象征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体现了黄鹤楼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登高能赋亦馀事,天子有使将观风”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以及对黄鹤楼作为文化使者角色的期待。“西涯老作动千古,白首载歌还沈翁”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故事,赞美了黄鹤楼历久弥新的文化影响力。

“都台驻节吾乡彦,五十功名犹未半”则表达了对黄鹤楼所在地官员的赞誉,以及对黄鹤楼作为地方文化象征的自豪感。“不转常持匪石心,无涯每出如流翰”强调了黄鹤楼在文化传承中的坚定信念和持续创新的精神。

最后,“匡庐云隐具区涛,我放扁舟君不见”通过对比庐山云雾与太湖波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清秋贻我洞庭歌,手墨新题溢缄面”则通过描述诗人收到的洞庭湖之歌,以及对作品的珍视,展现了文学艺术的交流与传承。

“君诗原是杜中人,吏在汉廷称老练”是对诗人风格的评价,认为其诗作具有杜甫的深厚底蕴,同时在官场中表现出老练的政治智慧。“冯君莫向栋边悬,恐露精光射星汉”则是对诗人个性的提醒,希望他保持谦逊,避免过于张扬,以免影响到自己的声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黄鹤楼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尊重、以及对个人品格修养的追求,是一首富有深意和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648)

邵宝(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七曲湾足旧句

七曲湾,七曲湾,邵家亭子面西山。

亭荒久矣山长在,一百馀年俯仰间。

吾亭今复此,不见鹤飞还。

见山如见古人颜,青青千万古,来往白云閒。

策杖临流水,重歌七曲湾。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思萱为吴太学辂作

伊昔母在萱正华,儿呼母应春满家。

而今见花不见母,家道犹春儿独苦。

苦心对花花亦愁,恸哭披图春复秋。

形式: 古风

潘氏两寿歌

伯翁九十常登山,城中策杖犹等閒。

仲翁七十不觉老,笑谈出口人绝倒。

两翁本是神仙流,青囊传世真箕裘。

二十年前古稀酒,伯翁杯落仲翁手。

小山雨露年年春,庭前已有折桂人。

先人种德如种树,蜡梅花放春佳处。

从今准拟开寿筵,千二百年如一年。

君不见兄酬弟劝歌且祝,玉林季弟诗如玉。

九峰书院歌涯翁,先生为孙司徒作。

形式: 古风

九峰书院歌

司徒归欤秋月九,江上寻山历厖糺。

九峰何在郢城西,此景更无他处有。

谁将群物名飞走,取类应出前人口。

为鸡为马为象狮,指点相呼故非偶。

乌岭焦山自色形,远为神仙近慈母。

方床若为野人悬,断舸不劳津吏守。

公心好静复好奇,孰谓伤廉本无取。

书堂清敞据中区,曲径烟萝舒复纽。

云开画障当南荣,泉送琴声入西牖。

别来想像三十年,清梦几回诗几首。

鉴湖不用乞新恩,故物今还落公手。

九峰髣髴在壶中,一笑春风共醇酒。

谢安卧不负东山,杜甫望常依北斗。

携满青囊采药多,坐温白石观棋久。

香山老者复何人,此老此峰皆寿耇。

涯翁大作合磨崖,为问山灵汝知否。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