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返阴那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佛教哲理的思考。首联“别来忆六载,重入叩禅扉”表达了诗人离别多年后再次踏入这座山中寺庙的感慨,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也有对心灵归宿的追寻。颔联“林茂鸟声好,谷幽人迹稀”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山中宁静而神秘的氛围,鸟鸣声与茂密的树林相映成趣,人迹罕至则更添几分幽静。
颈联“登峰堪掬日,浴涧胜寻沂”进一步描绘了登山观日与临涧戏水的场景,仿佛在日出时分伸手可触太阳,在山涧中嬉戏如同探访沂水,既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壮丽,也隐含着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尾联“清可一泓注,末流何自歧”则以水为喻,表达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思,清澈的水流汇聚成一泓,但最终流向何方却难以预测,暗含着对命运与选择的哲学思考。
最后一联“谈玄与诋佛,臧谷辩谁迷”将话题转向对佛教教义的探讨,通过“谈玄”与“诋佛”的对比,以及“臧谷辩谁迷”的疑问,展示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和个人见解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世间纷争与真理探索的反思。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阴那山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