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归行

儿归儿不归,朝为子母欢,暮为禽鸟飞。

故居不得返,深林安可依。

此身寂寞已如此,我母在家应忆子。

子今岂不思其亲,空有旧心无旧身。

儿归儿不归,春已暮,朝多风,夕多雨。

山虽有泉陇有黍,儿寒有谁诉,儿饥与谁语。

万物卵翼皆相随,儿今不得儿子母。

儿归儿不归,年年三月种麻时。

此声烦且悲,闻昔一母生两儿。

于已所生独爱之,麻生指作还家期。

惟憎者来爱者去,物理反覆不可知。

天公岂欲故如此,善恶报敏如埙篪。

至今哀怨留空山,长为鉴戒子母间。

岂独行客愁心颜,儿归摧痛伤心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切的亲情之痛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尽哀伤。诗人通过儿子的视角,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家园的渴望。"儿归儿不归"一语,既包含了儿子对家的眷恋,也隐含了儿子无法返家的无奈。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如春天的风雨、山泉与黍米,通过这些意象强化了儿子的孤独和寒冷。"万物卵翼皆相随"一句,则更深地表达了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有其依靠,而诗中的"儿"却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这份依靠。

"年年三月种麻时",这一自然现象的描述,与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相联系,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凄美。至于"惟憎者来爱者去"一句,则是诗中情感达到高潮之处,表达了人世间善恶不明、悲欢离合的宿命。

最终,诗人将这份哀怨留在空山之中,用以警醒子女之间的情感纽带。最后一句"岂独行客愁心颜,儿归摧痛伤心肝"则是对内心深处痛楚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亲情无法割舍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入关山

轻舆兀兀乘朝晖,渐入山径行逶迤。

昨日喜与山相见,今日得与山相随。

山中老翁迎我笑,借问久矣来何迟。

答云王都富且乐,四方车马皆奔驰。

我虽疏慵亦勉强,天恩得邑方南归。

山林朝市不同调,公虽高简宜无讥。

老翁闻语更欢意,为我煮水烧松枝。

山家十钱得升酒,劝我引觞聊沃饥。

为翁一奏白雪曲,翁亦为我歌紫芝。

此声淡泊极有味,往往世俗无人知。

山中之乐有如此,嗟我舍此将焉之。

形式: 古风

入局马上

愁云惨惨增寒威,冰铓砭骨裘不支。

鸣驺南北困道路,扰扰人趋入省时。

京师久旱尘土恶,喜有小雨沾须眉。

跨鞍便起江湖兴,波明别浦柳半垂。

卧听篷声睡正稳,放船不问归来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三舍人题名于后省皆赋诗因寄呈刘贡父

西垣寂寞今已久,三贤文章凤池手。

朝来不复恋山中,后至傥谁居客右。

华堂刻石映今古,秀句连章动星斗。

鸰原棣萼俱相望,龙吟虎啸生辉光。

就中贡父我故乡,况有小阮争翱翔,翩翩亦试中书堂。

形式: 古风

三峡桥

庐山到此深,面面皆叠嶂。

安知九江滨,自有三峡壮。

层崖合飞流,深谷呀百丈。

颇闻开辟初,融结固异状。

帝遣六天丁,开凿就空旷。

划为双门关,拔作两城障。

乔林叠帷幄,怪石蹲犀象。

高泉落其间,快若翻瓮盎。

雷动正轰磕,龙吟更悽怆。

萦流十里间,馀怒犹奔放。

诗人细评品,价出瀑布上。

山祇苦闷蓄,可探不可望。

我来搜奇古,秋色正明亮。

初观虽震慑,少定亦恬荡。

复值朝日升,光景相荡漾。

如倚明月宫,俯看银河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