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石桥

远学临海峤,横此莓苔石。

郡斋三四峰,如有灵仙迹。

方愁暮云滑,始照寒池碧。

自与幽人期,逍遥竟朝夕。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遥望学那临海的山崖,横卧着长满莓苔的石头。
郡斋的四周有三四座山峰,似乎留有神仙的踪迹。
正当忧虑傍晚云彩太滑难以挽留,初升的阳光让寒冷的池水碧绿。
我已与隐士约定,就这样自由自在度过每一天直到朝夕。

注释

远学:效仿远方的贤人学者。
临海峤:靠海的高峻山峰。
莓苔石:覆盖着莓苔的石头,常用来形容荒凉或古老的地方。
郡斋:古代郡守的居所。
三四峰:形容山峰的数量,不一定确指。
灵仙迹:神仙的遗迹,象征着神秘或仙境般的地方。
暮云滑:傍晚云彩流动快速,难以捉摸。
始照:初升的阳光照射。
寒池碧:寒冷的池塘,水色碧绿。
幽人:隐士,指避开尘世的人。
期:约定,期望。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竟朝夕:从早到晚,整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寄托。开篇“远学临海峤,横此莓苔石”两句,诗人以“远学”表明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向往,而“临海峤”则是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将自己的学习与大自然相连。“横此莓苔石”,则是诗人在大自然中找到一块平坦的岩石作为座位,既表现了诗人的宁静与孤独,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接下来的“郡斋三四峰,如有灵仙迹”两句,通过对山峰的描绘和神话中灵仙的想象,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是企图通过这种美景来达成某种心灵的沟通。

“方愁暮云滑,始照寒池碧”两句,则转向对光影变幻的描写。“方愁”表明诗人此时的心境,而“暮云滑”则是对夕阳晚霞中云彩流动的形容,它给人以柔和、宁静之感。紧接着,“始照寒池碧”,则是太阳初照在清冷的水面上的景象,色彩鲜明,既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自与幽人期,逍遥竟朝夕”两句,诗人表达了一种与世隔绝、只愿与大自然为伴的愿望。“自与幽人期”,是说诗人自己与那位隐逸之人(或是心灵上的伙伴)有约定,而“逍遥竟朝夕”则意味着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将持续到早晨和晚上,不分昼夜,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享受孤独之美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题郑弘宪侍御遗爱草堂

居士近依僧,青山结茅屋。

疏松映岚晚,春池含苔绿。

繁华冒阳岭,新禽响幽谷。

长啸攀乔林,慕兹高世躅。

形式: 古风

燕居即事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燕衔泥

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

衔泥虽贱意有营,杏梁朝日巢欲成。

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翻遭网罗俎其肉,未若衔泥入华屋。

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形式: 古风

赠丘员外二首(其二)

高词弃浮靡,贞行表乡闾。

未真南宫拜,聊偃东山居。

大藩本多事,日与文章疏。

每一睹之子,高咏遂起予。

宵昼方连燕,烦吝亦顿祛。

格言雅诲阙,善谑矜数馀。

久局思游旷,穷惨遇阳舒。

虎丘惬登眺,吴门怅踌躇。

方此恋携手,岂云还旧墟。

告诸吴子弟,文学为何如。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