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但望青山去,何山不是缘。
寺幽堪讲律,月冷称当禅。
水落无风夜,猿吟欲雨天。
寻师若有路,终作缓归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名为《送僧游缙云》。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僧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佛法修持的一种向往。
“但望青山去,何山不是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离别的复杂情感。青山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寄托,也象征着道德高尚、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里,“缘”字蕴含深意,既有佛教中“因缘”的概念,又包含了人世间的情谊纽带。诗人似乎在说,无论僧人前往何处,那些青山都是与他情感相连的地方。
接下来的两句:“寺幽堪讲律,月冷称当禅。”描绘了一幅静寂的寺庙生活图景。“寺幽”二字营造出一种深居简出的氛围,“堪讲律”则表明僧人在寺中遵循佛教戒律进行修行。而“月冷称当禅”则透露出夜晚清冷的月光之下,僧人的禅定之境。这里,“称当禅”暗示了对禅定的赞美与向往。
“水落无风夜,猿吟欲雨天。”这两句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增添了诗歌的意象丰富性。“水落无风夜”中的“水落”可能指的是溪流潺潺之声,而“无风”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紧接着,“猿吟欲雨天”则通过猿啼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季,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
最后两句:“寻师若有路,终作缓归年。”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深切祝愿。这里,“寻师”意味着寻找精神导师或心灵上的依托。“若有路”则是说如果真的有一条可以追随的道路。而“终作缓归年”则透露出即便是一段长时间的离别,诗人也期待僧人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回归。这不仅是对僧人的期盼,也是诗人自己内心对于佛法修持的一种向往和寄托。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僧人精神生活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佛法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厚感情。
不详
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声名大震
常怀独往意,此日去朝簪。
丹诏荣归骑,清风满故林。
诸侯新起敬,遗老重相寻。
在处饶山水,堪行慰所心。
王府登朝后,巴乡典郡新。
江分入峡路,山见采鞭人。
旧业孤城梦,生祠几处身。
知君素清俭,料得却来贫。
老去唯求静,都忘外学名。
扫床秋叶满,对客远云生。
香閤闲留宿,晴阶暖共行。
窗西暮山色,依旧入诗情。
寻僧昨日尚相随,忽见绯幡意可知。
题处旧诗休更读,买来新马忆曾骑。
不应随分空营奠,终拟求人与立碑。
每向宣阳里中过,遥闻哭临泪先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