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杨宗发的《山中诗(其二)》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山中所见所感。首句“空岩怅流目”展现出山岩空旷,诗人远望的目光显得落寞;“虚壑驰超忽”则写山谷深邃,诗人的心绪仿佛随风飘忽不定。接下来,“物色宕烟外”描绘了景色在烟雾之外若隐若现,诗人的情感也随着这变幻的景象而起伏。
“闲时夜气发,静地春光接”两句,通过夜晚的宁静和春天的气息,传递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对自然的亲近。“木石叩情性”进一步表达了诗人通过对木石的沉思,体悟到自然界的深情与人性的共鸣。“青苔积鸟爱,绝径断云迹”描绘了鸟儿喜爱栖息在青苔上,而幽深的小径上只有云朵的踪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旷览识初古,周旋任天质”意味着诗人通过广阔的视野,洞察了自然的原始与亘古,随遇而安,顺应自然本性。“神凝不我昧,理永奚所隔”最后两句,诗人强调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得以净化,与宇宙真理相契合,没有了世俗的隔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载体,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