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按部过云安下岩留小诗命同赋

道人昔日来开山,山鬼悔泣门不关。

一时梵宇借岩麓,千载绝景归人间。

松萝郁勃树旌纛,水泉丁东鸣佩环。

两苏寂寞涪翁死,杖屦谁与同跻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从前的道士来开辟山林,山中的鬼怪后悔哭泣,不再关闭山门。
寺庙暂时借用山脚的土地,千年美景如今落入人间。
松树和藤萝茂盛如旗帜,泉水叮咚如同佩环声响起。
两位苏轼已逝去,涪翁孤独,无人再共游攀登。

注释

道人:道士。
昔日:从前。
开山:开辟山林。
山鬼:山中的鬼怪。
悔泣:后悔哭泣。
门不关:不再关闭山门。
一时:暂时。
梵宇:寺庙。
岩麓:山脚。
绝景:美景。
归人间:落入人间。
松萝:松树和藤萝。
郁勃:茂盛。
树旌纛:如旗帜般繁茂。
水泉:泉水。
丁东:叮咚。
鸣佩环:如同佩环声。
寂寞:孤独。
涪翁:指苏轼。
死:逝去。
杖屦:手杖和鞋子。
谁与同跻攀:无人共游攀登。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壮丽的山中景象,以及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句“道人昔日来开山”暗示了山中的佛教修行传统,道人开辟山林,可能意味着寺庙的起源。接下来的“山鬼悔泣门不关”则以神话色彩,表达出山灵对佛法传播的敬畏和接纳。

“一时梵宇借岩麓”进一步描述了寺庙选址于山崖之下的情景,显示出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千载绝景归人间”强调了这一景色的珍贵和难得,历经千年才得以供世人欣赏。

“松萝郁勃树旌纛”运用比喻,将松树和藤萝比作旗帜,生动描绘了山间的生机盎然。“水泉丁东鸣佩环”则通过流水声,增添了山中宁静的禅意,仿佛能听到僧侣们的诵经声。

最后两句,“两苏寂寞涪翁死,杖屦谁与同跻攀”,诗人以两位文人苏轼和涪翁的孤独身影作结,表达了对先贤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寂寥感。整首诗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收录诗词(3)

郭明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琵琶亭

香山居士头欲白,秋风吹作湓城客。

眼看世事等虚空,云梦胸中无一物。

举觞独醉天为家,诗成万象遭梳爬。

不管时人皆欲杀,夜深江上听琵琶。

贾胡老妇儿女语,泪湿青衫如著雨。

此公岂作少狂梦,与世浮沈聊尔汝。

我来后公三百年,浔阳至今无管弦。

长安不见遗音寂,依旧康庐翠扫天。

形式: 古风

陆象山先生墓

大道久荆榛,歧路苦未并。

博约岂不贤,末学恣驰骋。

口耳谩纷纭,徒知响与影。

吾心自神明,一掬涵万境。

昔者斯文麾,紫阳已独秉。

厥德天不孤,时生陆子静。

陆朱夫何殊,性天俱炳炳。

议论偶异同,吁咈岂为痉。

考亭任重资,汲多费深绠。

象山直劈豪,举手提要领。

一起跬步间,循循登峻岭。

一从百仞巅,洞视下万顷。

辙迹随入途,金兰同有永。

何知好事徒,纷纷自燕郢。

古人亦有言,闻过乃为幸。

二翁九京中,岂不重炯炯。

低头古墓下,想象见光景。

有剑不敢悬,为君发深省。

形式: 古风

早春

年来飘泊任西东,解组论文意自雄。

腊尽竺溪渔唱晚,杏花溪上又春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偶成

鼋鼎功名染指来,故园山水亦悠哉。

可人最是猥园菊,不待秋风也自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