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乡赞二首(其一)

青草黄茅梦破,东阡西陌年丰。

长与老农击壤,不知身世穷通。

形式: 六言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首句“青草黄茅梦破”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片自然风光,青草与黄茅交织成一幅朴素的田园景象,仿佛是大自然最原始的模样,暗示着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接着,“东阡西陌年丰”则转向对丰收景象的描绘,东边的田间小路与西边的田间小路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展现出农民辛勤劳动后的甜美果实。

“长与老农击壤”一句,通过描述与老农一同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淳朴。击壤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象征着人们在劳作之余享受生活的乐趣,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最后一句“不知身世穷通”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简单而纯粹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似乎忘记了世俗的得失与荣辱,心灵得到了真正的平静与满足。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美好愿望。

收录诗词(979)

邹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籍贯: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060—1111

相关古诗词

道乡赞二首(其二)

昔时吏部侍郎,今日道乡居士。

毕竟这个是谁,一任更安名字。

形式: 六言诗

普融阁

前身善财后老平,善知识处靡不到。

十信生行回向地,等觉妙觉诸法门。

一法门中义一句,须弥聚笔海量墨。

亘未来际力书写,未来可尽写不尽。

何况六位一切法,一一算谕莫能及。

老平于此不思议,第三手把龟手笔。

一刹那间能事竟,一一微尘出经卷。

三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

龙树传持所未会,悉在而今轮字里。

字字无增亦无减,四十二字谁举偈。

大宝莲花忽开敷,帝网重重清净土。

十方三世佛菩萨,一时会集作證明。

弥勒辨说巧称扬,文殊师利欣按顶。

日用纵横日日新,此身普贤身内现。

若人欲识老平身,即是毗卢无尽藏。

形式: 古风

莲华经赞

心为工师笔斤斧,巧取莲花以为材。

愿力基构次第崇,一刹那间能事毕。

菩萨众星佛孤月,歘然出现此土中。

种种说法利群生,一一慈悲大方便。

如父诱子出火宅,如主导商移宝城。

如雨灌溉药品殊,花实根茎同一长。

获普门通靡不应,道与非道对病药。

过现未来佛所说,不增不减悉如是。

宝积如来为證明,嶪岌巍峨分半座。

此塔彼塔两现前,非一非二叵思议。

谁将手擎至感慈,八万四千真塔样。

无碍光从无纵出,遍非非想无间处。

疑情照脱罪垢空,同證一乘无上觉。

有如不信视龙女,八岁何知顿成佛。

时不待人勿后悔,速向塔前勤忏礼。

形式:

书合论后

华严佛菩萨,悲智咸遍周。

广开方便门,主伴互酬请。

于无言说中,说法无数量。

我读诵思惟,获从信根入。

闇逢照世灯,病遇雪山药。

无价大宝珠,衣内忽然得。

愿尽未来际,满足普贤行。

一切导师前,一一兴供养。

一切众生前,一一作利益。

持经继有人,悉冀同我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