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华经赞

心为工师笔斤斧,巧取莲花以为材。

愿力基构次第崇,一刹那间能事毕。

菩萨众星佛孤月,歘然出现此土中。

种种说法利群生,一一慈悲大方便。

如父诱子出火宅,如主导商移宝城。

如雨灌溉药品殊,花实根茎同一长。

获普门通靡不应,道与非道对病药。

过现未来佛所说,不增不减悉如是。

宝积如来为證明,嶪岌巍峨分半座。

此塔彼塔两现前,非一非二叵思议。

谁将手擎至感慈,八万四千真塔样。

无碍光从无纵出,遍非非想无间处。

疑情照脱罪垢空,同證一乘无上觉。

有如不信视龙女,八岁何知顿成佛。

时不待人勿后悔,速向塔前勤忏礼。

形式:

鉴赏

这首《莲华经赞》由宋代诗人邹浩所作,以莲花为喻,生动描绘了佛法的广大与深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佛教中菩萨度化众生、慈悲为怀的精神。

“心为工师笔斤斧”,开篇即以匠心独运的手法,将心灵比作巧匠,以笔墨为工具,巧妙地选取莲花作为创作素材,寓意佛法如同匠心独运的艺术,通过智慧的引导,使众生得以解脱。

“愿力基构次第崇,一刹那间能事毕”,强调了佛法的力量与效率,通过愿力的推动,构建起通往解脱的道路,即使在短暂的一瞬间,也能完成一切善行。

“菩萨众星佛孤月,歘然出现此土中”,将佛陀比作孤独的明月,而菩萨则如众星环绕,共同照亮众生的前行之路,形象地展示了佛陀与菩萨在佛法传播中的角色与地位。

“种种说法利群生,一一慈悲大方便”,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广泛性和实用性,通过各种方式利益众生,展现了一切慈悲的大智慧。

“如父诱子出火宅,如主导商移宝城”,以生活中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佛法如何引导众生脱离苦难,寻找真正的幸福。

“如雨灌溉药品殊,花实根茎同一长”,将佛法比作甘霖,滋润众生的心田,使得不同层次的教义如同药物般,滋养着众生的成长。

“获普门通靡不应,道与非道对病药”,强调了佛法的普遍适用性,无论面对何种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之道。

“过现未来佛所说,不增不减悉如是”,体现了佛法的永恒不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其真理都是统一的。

“宝积如来为證明,嶪岌巍峨分半座”,引用宝积如来的典故,象征佛法的权威与崇高,如同巍峨的山峰,分座表示佛法的广大与包容。

“此塔彼塔两现前,非一非二叵思议”,以塔的象征,表达了佛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既独立又相互关联,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谁将手擎至感慈,八万四千真塔样”,强调了佛法的普及与实践,如同八万四千种不同的塔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无碍光从无纵出,遍非非想无间处”,描述了佛法的无边界与无限可能,如同光明穿透障碍,遍及每一个角落。

“疑情照脱罪垢空,同證一乘无上觉”,指出通过佛法的指引,可以消除疑惑与罪恶,达到觉悟的境界。

“有如不信视龙女,八岁何知顿成佛”,以龙女的故事为例,说明即使在幼小之时,也能通过佛法的启示,迅速成长,成就佛果。

“时不待人勿后悔,速向塔前勤忏礼”,最后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不要错过修行的机会,应尽快前往佛塔前,虔诚地进行忏悔与礼拜。

整首诗以莲花为线索,贯穿了佛教的核心理念,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与实践的广泛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

收录诗词(979)

邹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籍贯: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060—1111

相关古诗词

书合论后

华严佛菩萨,悲智咸遍周。

广开方便门,主伴互酬请。

于无言说中,说法无数量。

我读诵思惟,获从信根入。

闇逢照世灯,病遇雪山药。

无价大宝珠,衣内忽然得。

愿尽未来际,满足普贤行。

一切导师前,一一兴供养。

一切众生前,一一作利益。

持经继有人,悉冀同我愿。

形式: 古风

书楞伽经后

牟尼净虚空,大慧舒光明。

森然万象形,有目咸欣睹。

疑解二俱脱,一切本如如。

一一楞伽山,演说修多罗。

稽首方便慈,功德无穷尽。

我今如是了,是为报佛恩。

形式: 古风

东坡横策像赞

东坡未作儋耳行,此相已入龙眠笔。

大海中央谁与邻,万事一条横榔栗。

形式: 押[质]韵

云溪文庆长老画像赞

不选在在处处,长是哆哆啝啝。

饭了要睡便睡,睡了要歌便歌。

呵呵呵呵呵呵,且道一把茅下。

翁子三家村里,老婆相去几何。咦。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