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

碣石来海际,西南奄全燕。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仙台》,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诗中描绘了碣石与海际相连,西南覆盖全燕的壮丽景象,引出对学仙台的描述,表达了对仙人追求的向往与感慨。

首句“碣石来海际”,以“碣石”象征着仙人的居所,与大海相接,营造了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氛围。接着“西南奄全燕”则描绘了仙台所在之地的广阔与深远,暗示了仙人生活的广阔天地。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两句,点明了仙台的存在,并通过“燕平欲升天”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随后,“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仙人虽已逝去,但仙台依然存在,成为后人追忆与敬仰的象征。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以青松的生长与最终消散,比喻生命的短暂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永恒与瞬间的思考。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仙境的渴望与追寻,却只能在心中想象,无法触及。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三山比作巨鳌头上的装饰,山人则如同微小的虮虱,形象地展示了仙人的渺小与人类的渺小之间的对比,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表达了对仙人追求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仙人境界的向往,也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悲哀。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以洪炉比喻大自然的力量,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与坚韧,与上文对时间与生命的探讨形成呼应。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提出了对生命与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永恒与不朽的追求与困惑。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描绘了一幅空寂而凄凉的画面,象征着仙人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总结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去与未来的无限遐想,以及面对时间流逝的深深叹息。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魅力的佳作。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黄金台

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

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

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

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

德辉照九仞,凤鸟才一鸣。

伊谁腐鼠弃,坐见饥鸢争。

周道日东渐,二老皆西行。

养民以致贤,王业自此成。

黄金与山平,不救兵纵横。

落日下荒台,山水有馀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冯瀛王吟诗台

林壑少佳色,风雷有清秋。

为问北山灵,吟台何久留。

时危亦常事,人生足良谋。

不有拨乱功,当乘浮海舟。

飘飘扶摇子,脱屣云台游。

每闻一朝革,尚作数日愁。

朝廷乃自乐,山林为谁忧?

视彼昂昂驹,奈此汎汎鸥。

四维既不张,三纲遂横流。

坐令蚩蚩民,谓兹圣与俦。

蚩蚩尚可恕,儒臣岂无尤。

不有欧马笔,孰能回万牛。

太行千里来,萧洒横中州。

今朝此登临,孤怀涨岩幽。

何当铲叠嶂,一洗佗山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张燕公读书堂

阴壁下寒泉,阳崖隐深洞。

想像张幽州,当年此弦诵。

遐情纳方寸,灏露惊宵梦。

既有真积功,岂无致时用。

不然起绝学,犹当垂后统。

济济唐开元,儒臣相伯仲。

文虽数燕许,名不并姚宋。

遂令百世下,烟霞抱馀痛。

寻幽纵步贪,怀古清歌送。

缅思白鹿翁,眼中见连栋。

兹山有道气,会遇或天纵。

聊以永今朝,白云不可种。

形式: 古风

龙潭

盘磴脱交荫,平坛得高岑。

高岑不可攀,哀湍激幽音。

穷源岂不得,爽气来骎骎。

灵润发山骨,沮洳下崖阴。

为问石上苔,妙理谁曾寻。

乾坤有乾溢,此水无古今。

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森。

东州旱连岁,呼龙动云林。

顾此百丈潭,岂无三日霖。

为霖此虽能,鞭策由天心。

日暮碧云合,空山深复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