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行

运河岸,丁夫荷锸声缭乱。

红莲幕府谁献言,运河泄水由函管。

函管掘开须到底,运材归府供薪爨。

庶几一坏不可复,民田虽槁河长满。

民田为私河则公,献言幕府宁非忠。

我闻此言为民说,急趋上令毋中辍。

小民再拜为我言,函管由来几百年。

大者用钱且十万,小者半此工非坚。

厥初铢积费民力,厥后世世期相传。

岂但旱时须灌溉,亦忧久潦水伤田。

向来久旱河流绝,放水练湖忧水泄。

州家有令塞函管,函管虽存谁复决。

小须雨泽又流通,函管犹存不费工。

只今掘尽谁敢计,但恐民田从此废。

丰年馀水注江湖,涓滴不为农亩利。

有时骤雨浸民田,水不通流禾尽弃。

况今农务正纷纭,高田须灌草须耘。

尽驱丁壮折函管,更运木石归城闉。

吕城一百二十里,不知被扰凡几人。

太守仁民古无比,凝香阁下宁闻此。

愿传新令到民间,函管须塞不须毁。

已填函管无尾闾,大舶通行水有馀。

函管不毁民欢娱,异时潴泻无妨渠。

忆昔采诗周太史,不间小夫并贱隶。

试裒俚语扣黄堂,鈇钺有诛宁敢避。

形式: 古风

翻译

运河岸边,工人们挥锹忙碌声嘈杂。
谁在红莲幕府献策言,运河排水靠函管设计。
函管挖通需到底,木材运回府中作柴薪。
一旦损坏难修复,即使田地干涸河水满。
田地私有而河道公用,献策幕府实为忠诚。
我听此言为百姓发声,赶紧上报命令勿拖延。
百姓深深拜谢,函管之事已流传数百年。
大的工程耗资十万,小的也需花费一半。
起初积累点滴费用,后世沿袭期望长久。
不仅旱季需灌溉,防涝也怕损农田。
往昔久旱河流断,放水练湖又担忧水溢。
官府下令封堵函管,虽存却无人敢决开。
稍有雨水即可流通,函管无需拆毁省工钱。
如今挖掘完毕谁来承担,只怕农田从此荒废。
丰收之年多余水入江河,点滴不益于农田收成。
偶降暴雨淹田地,水流不畅稻谷尽弃。
眼下农事繁忙,高田需灌溉,草丛需除草。
驱使壮丁拆函管,木石搬运回城中。
吕城百二十里,受扰人数难以计。
太守爱民古今无双,凝香阁下怎忍听此言。
愿新令传至民间,函管应封而非毁。
已填函管无出口,大船通行水充足。
函管不毁民众欢喜,未来蓄泄不妨碍渠流。
忆起周太史采诗时,不论身份高低贱隶。
尝试收集俚语进官府,斧钺加身也不敢退缩。

注释

丁夫:劳工。
红莲幕府:官署名。
函管:古代水利工程设施。
薪爨:烧火做饭。
庶几:或许、希望。
尾闾:水道末端。
鈇钺:古代刑具,此处指权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北宋时期运河沿岸的景象和当地百姓对于运河管理的担忧。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对统治者仁政的期待。

"运河岸,丁夫荷锸声缭乱"一句,勾勒出了忙碌的农民在运河两岸辛勤劳作的情景。"红莲幕府谁献言,运河泄水由函管"则透露出有人向朝廷进谏,提议通过特定的管理措施来调节运河的水流量。

诗中多次出现“函管”一词,表明这是一种重要的水利设施,它对于维持农田灌溉和控制水患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庶几一坏不可复,民田虽槁河长满"则表达了作者对若不加以珍惜和修护,这些水利工程一旦损坏将无法恢复,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诗人通过“小民再拜为我言,函管由来几百年”等句子,传递出民众对于这项古老工程的依赖,以及对其历史悠久、作用长远的认知。同时,也反映了民众对于统治者的期望,即希望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以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

"太守仁民古无比,凝香阁下宁闻此"一句,则是对地方官员的高度赞扬,认为其德政如同古代圣君一般,为百姓带来了久违的安宁。最后,诗人通过“愿传新令到民间,函管须塞不须毁”表达了希望能够将新的命令传达到民众中去,以确保水利工程得到妥善管理,而非盲目破坏。

整首诗语言平实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535)

刘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丹阳徐文度令君

微生叹数奇,衰疾久见面。

遥闻乡大夫,今日潘怀县。

列宿罗胸中,可但书万卷。

抚字究衷曲,诛求无俗见。

已多钟子知,且上北海荐。

顾以疾自歉,往见身如绊。

缅想沧浪台,吏退足清燕。

诗坛建旗鼓,来往纷俊彦。

未修维梓敬,徒起临渊羡。

邂逅得披承,英风起衰懦。

腼颜谢不敏,多言几诞谩。

归来饬泓颖,秋暑尚严惮。

居然得新诗,大篇惊趣办。

瑟缩缀苦语,缄题寄回便。

何当重扣门,一奏白石粲。

形式: 古风

和汤叔永二首(其二)

底须弹铗叹无家,自有诗人赋子嗟。

平世岂应遗烛武,暮年安可傅长沙。

为邻幸赐千金诺,进德相期一篑加。

欲泛五湖观浩渺,兴来还可共浮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和汤叔永二首(其一)

鲁人岂解识东丘,夫子犹怀去鲁忧。

公论世间谁了了,德人心事本休休。

致身官路虽非远,回首家山盍少留。

三径未荒松菊在,天涯多少望乡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和李果州同游茅山赠

我家荆溪东,矮屋八九间。

石田人不耕,自占水一湾。

十年去城市,乐此清昼閒。

饱闻西州英,奥学窥孔颜。

见贤岂无时,冰开水潺潺。

朅来洁齐俟,一语开冥顽。

锦机神所秘,启示不吾悭。

追随妙高台,勇往不作艰。

蹇步驱弗前,逸驾杳难攀。

惆怅默无言,诗卷惭空还。

三茅在何许,天末耸髻鬟。

胜处不可穷,老我尝窥斑。

幽人去不归,夜鹤守松关。

夫君金玉姿,秀气超人寰。

兴来得同游,句就知难删。

应同太史笔,有副藏名山。

形式: 古风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