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其二)

夺境不夺人,寻言何处真?

问禅禅是妄,究理理非亲。

日照寒光澹,山摇翠色新。

直饶玄会得,恬似眼中尘。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颂(其二)》由唐代的克符道者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与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

首句“夺境不夺人”,意为虽然外界环境或情境可能改变,但人的内心本质不会被改变,强调了个人内在精神的独立性。接着,“寻言何处真?”则提出了对言语表象背后真实意义的质疑,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问禅禅是妄,究理理非亲”两句,进一步探讨了禅学与真理的追寻过程中的困惑。禅宗往往以否定的方式寻求超越,这里的“妄”和“非亲”表达了对传统认知和情感依赖的质疑,暗示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需要超越表面现象和情感的局限。

“日照寒光澹,山摇翠色新”描绘了一幅清晨阳光照耀下的山水图景,寒光与翠色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这不仅是对外在自然美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平静与和谐状态的象征。

最后,“直饶玄会得,恬似眼中尘”表达了即使理解了宇宙的奥秘,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依旧如同眼中的尘埃一般微不足道。这种说法体现了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即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同时,保持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不因外在的成就而改变内心的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以及自我认知的深刻洞察,以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保持内心平静的态度。

收录诗词(41)

克符道者(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其三)

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

不论佛与祖,那说圣凡情。

拟犯吹毛剑,还伤值木盲。

进前求妙会,特地打精灵。

形式: 偈颂

颂(其四)

人境俱不夺,思量意不偏。

主宾言不异,问答理俱全。

踏破澄潭月,穿开碧落天。

不能明妙用,沦溺在无缘。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初祖熊耳峰

閒佩毗卢印,人天末位尊。

宝航横凤浦,金锡挂龙门。

去后梁王感,来光魏主恩。

葱山携只履,半偈动乾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二祖漳川凤

别嗣神州祖,联灯又一回。

密传三祖印,还梦五侯街。

玄字乾坤太,慈天日月开。

逆流漳浦上,天感泣云雷。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