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雨崇国寺三日纪事

湿云涨山雨不止,一酣三日葡萄底。

天公困雨如困酲,醉人渴饮似渴水。

东市典书西典几,团糟堆曲作城垒。

明知无雨亦不行,权将雨作题目尔。

仆夫安眠马束尾,大瓮小瓮来日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崇国寺避雨三日的经历,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雨中生活的情景。

首句“湿云涨山雨不止”,描绘了雨势之大,云层厚重,仿佛要将山峰淹没,雨下个不停。接着,“一酣三日葡萄底”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连续不断的雨水比作葡萄,形象地表现了雨水的密集与连绵不绝。

“天公困雨如困酲,醉人渴饮似渴水”两句,进一步深化了雨势的描写,将雨比作让天公困倦的酒醉之人,又将饮酒的人比作极度渴望喝水的渴者,通过对比,突出了雨的持久与强烈。

“东市典书西典几,团糟堆曲作城垒”两句,转而描述了避雨时的生活状态。作者将书籍和酒曲比作城墙,形象地展示了在雨中寻找庇护所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避雨期间的生活方式。

“明知无雨亦不行,权将雨作题目尔”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奈与幽默感。即使知道雨不会停止,也只好将其作为话题,体现了在困境中寻求乐趣的心态。

最后,“仆夫安眠马束尾,大瓮小瓮来日起”两句,描绘了避雨生活中的宁静与等待。仆人们安心休息,马儿也束尾静待,大瓮小瓮的排列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生活仍在继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避雨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和情感,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观察,也展现了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666)

袁宏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字:中郎
  • 号:石公
  • 籍贯: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
  • 生卒年:1568~1610

相关古诗词

戏赠死心和尚死心以秀才出家

铁城焰里热忙身,几人能掷头上巾。

题将百八金刚子,辞却东家老圣人。

少年意气非等閒,精悍之色在眉间。

镕取鱼肠一匣水,铸作胡僧双耳环。

往年湖上逢开士,藻月规烟说文炜。

但知北海是大儿,谁识南宗印真子。

海内学士闻行履,半说颠狂半惊死。

东方先生代解嘲,秀字何妨竖却尾。

瘦岩百尺突寒松,冰谷千年贮古水。

落花红洗入溪澜,请看风吹起不起。

形式: 古风

月夜登良乡塔冈与子公诸友作别

秋水潋潋滴青雾,城外人家城里树。

白埃一道冲红亭,正是马蹄离别处。

荒垣残叶几家村,千厓洗尽月波痕。

乡关十路九貂虎,未知托钵向何门。

惊禽一羽分烟去,云路沉沉安可论。

形式: 古风

赵州观水壁忆真际和尚

幻士幻入水三昧,博取天河作手戏。

跳珠回沬五尺馀,王成草木掀涛势。

古佛堂前柏树子,半裂空心半髡死。

荒檐龙钟几病僧,日暮空垣拾菌耳。

堂头老像如冰冷,寒碑月写风枝影。

石栏狮子向东啼,夜深唤却虚空醒。

形式: 古风

赋得斜风细雨不须归

莫釐山上亭如盖,纽取蒲梢作衣带。

丝烟细雨著罗窗,墨树浓山泻生绘。

农家閒记月毛生,贾舟怕见江猪拜。

是处皆将笭箸行,谁家不得刀鲚卖。

云脚才封马迹山,轻雷忽过吴淞界。

湖州万户入青煤,七十二峰如钱大。

餔糟一枕钓竿眠,不觉风波在船外。

派派烟岚刺眼眉,折折云山锁心肺。

誓将白水洗缨尘,何用浮云生肌疥。

为君屈指开元年,高冠大纛几人在。

一湾艇子一竿丝,不学成都先生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