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怀古古舒子国汉颉羹侯作堰储水灌田至今赖之

荒城十里枕龙眠,汉业于今已弃捐。

惟有颉羹三堰在,舒民犹赖灌桑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舒城的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观,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首句“荒城十里枕龙眠”,以“荒城”点出舒城的现状,历经岁月洗礼,显得苍凉而寂静。“十里”则展现了城郭的规模与范围,“枕龙眠”则借用了龙眠山的典故,赋予了舒城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灵性。

次句“汉业于今已弃捐”,将话题转向历史,指出舒城曾是汉朝的领土,但如今却已废弃,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里的“弃捐”既有地理上的废弃,也暗含着文化与文明的流失。

第三句“惟有颉羹三堰在”,转折至对古代先贤的颂扬。颉羹,据传为古代水利专家,此处借指古代对水利建设有贡献的人物。三堰,可能指的是舒城历史上修建的三座水利工程,它们的存在见证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一句通过强调水利工程的存在,突出了古代先贤对后世的贡献。

最后一句“舒民犹赖灌桑田”,将话题拉回现实,指出尽管时代更迭,但舒城的百姓仍然依赖这些古老的灌溉系统,耕种桑田。这不仅体现了水利工程的持久价值,也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赞美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劳动成果,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收录诗词(105)

李裕(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六安安成寺

烟萝十里映松林,几处香泉漱玉琴。

试问老僧空寂处,閒云一片碧潭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折杨柳

东风道上杨柳枝,几多攀折送别离。

长枝折尽短枝长,明年仍旧含烟垂。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乌栖曲

霜华月皎更将尽,闺中少妇芳心静。

乌啼一声到耳边,愁肠搅乱不成眠。

形式: 古风

漫兴三首(其一)

堂堂一区宅,岂不坚且好。

奈兹群鼠何,周垣成穴道。

垣墉居所依,穴之安可保。默默坐终朝,忧心惄如?。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