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其二)和辛稼轩“宝钗分”韵

雾霏霏,云漠漠,新绿涨幽浦。

梦里家山,春透一犁雨。

伤心塞雁回来,问人归未,怎知道、蜗名留住。

镜中觑。近年短发难簪,丝丝不禁数。

蕙帐尘侵,凄切共谁语。

被他轻暖轻寒,将人憔悴,正闷里、梅花残去。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翻译

雾气弥漫,云层浓厚,新生的绿色在幽静的水边蔓延。
梦境中的故乡山川,春意透过细雨滋润着田野。
失意的塞外大雁归来,询问我是否回家,却不知我已被琐事牵绊。
照镜子看,近年来头发稀疏难以插簪,根根都显得脆弱无力。
蕙草帐内积满灰尘,凄凉无人诉说。
被那忽冷忽热的天气折磨,使我面容憔悴,正当心烦意乱时,梅花已凋零殆尽。

注释

霏霏:形容雾气浓密。
漠漠:形容云层浓厚。
幽浦:幽静的水边。
一犁雨:春雨如犁般滋润土地。
蜗名:比喻琐碎的事务,如同蜗牛爬行般缓慢。
短发难簪:头发稀疏无法插簪。
丝丝:指一根根头发。
蕙帐:用蕙草编织的帐幕。
轻暖轻寒:形容气温变化无常。
梅花残去:梅花凋谢,象征冬去春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潜的作品,名为《祝英台近(其二)》。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开篇“雾霏霏,云漠漠,新绿涨幽浦。”此处营造了一种朦胧、静谧的氛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孤寂。

“梦里家山,春透一犁雨。”诗人在梦中回到家乡,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湿润,这里的“犁”字用得恰到好处,既形容了春雨的细腻,又暗示了一种深远的情愫。

“伤心塞雁回来,问人归未,怎知道、蜗名留住。”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舍,连那飞行在边塞的雁鸟也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在询问它们是否已归,而自己却不得其门而入,这种无奈和渴望之情溢于言表。

“镜中觑。”诗人通过对镜中自己的审视,流露出一种对于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感慨。

“近年短发难簪,丝丝不禁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鬓发日渐稀疏,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束起,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身衰老的无奈感受。

“蕙帐尘侵,凄切共谁语。”在这里,诗人描绘了室内幽静而又略带尘埃的环境,并表达了一种孤独与凄凉,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忧愁和情感。

“被他轻暖轻寒, 将人憔悴,正闷里、梅花残去。”诗末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仿佛能感受到那微妙的温度变化,这种细腻的情绪让人感到不安和忧郁。同时,梅花的凋零象征着美好的东西总有逝去的一天,这增添了一份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感慨。语言细腻,意境幽深,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祝英台近(其三)

旋安排,新捻合,莺谷共烟浦。

好处偏悭,一向风和雨。

今朝挨得晴明,拖条藜杖,一齐把、春光黏住。

且闲觑。水边行过幽亭,修竹净堪数。

百舌楼罗,渐次般言语。

从今排日追游,留连光景,但管取、笼灯归去。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秋夜雨(其五)

西风半入孤城角。人生归燕巢幕。

倦翁衰甚也,又不是、官卑禄薄。

收绳卷索今番稳,尽一丘一壑足乐。

还是远空雁落。报宛句、溪光犹昨。

形式: 词牌: 秋夜雨

秋夜雨(其六)

晚来小雨鸣檐角。又还烟障云幕。

四明窗透荡,渐夜永、綀衫轻薄。

候虫但要吟教老,不管人、老欠欢乐。

闲看烛花烬落。浮世事、转头成昨。

形式: 词牌: 秋夜雨

秋夜雨(其三)再和

单于系颈须长索。捷书新上油幕。

尽沈边柝也,更底问、悲笳哀角。

衰翁七十迎头了,先自来、声利都薄。归计犹未托。

又一叶、西风吹落。

形式: 词牌: 秋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