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大沩清复深,万象影沈沈。
有客衣多毳,空门偈胜金。
王侯皆作礼,陆子只来吟。
我问师心处,师言无处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大沩的僧人深居简出的高洁境界。"大沩清复深,万象影沈沈"写出了大沩所处环境之幽静,仿佛万物的倒影都沉浸在这片清净之中。"有客衣多毳,空门偈胜金"则是说来访的大沩和尚穿着简单而不华丽的僧衣,他的心地如同空门(可能指的是禅宗的一个分支,即空谷派),他的禅偈胜过黄金的珍贵。
接下来的"王侯皆作礼,陆子只来吟"表明即使是尊贵的王侯也对大沩和尚表示敬意,而诗中的“陆子”(可能指的是诗人的化名或别称)则是以吟诵诗歌的方式向他致敬。这不仅展示了大沩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高隆,也反映出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
最后两句"我问师心处,师言无处心"透露出诗人对于大沩和尚超然物外、达观心境的向往和探询。而大沩和尚的回答是“无处心”,这既可以理解为他已经超脱了世间的各种羁绊,也暗示了一种禅宗中常讨论的心灵自由和本真自性。这是一种深刻的禅理体验,显示出诗人对于禅学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大沩和尚的高洁品格,更通过诗人的提问与大沩和尚的回答,展现了作者对禅宗智慧的追求和颂扬。
不详
一作太朴。【《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峨峨双髻山,瀑布泻云间。
尘世自疑水,禅门长去关。
茯神松不异,藏宝石俱闲。
向此师清业,如何方可攀。
不学世所惜,是何无了公。
灵匡虚院外,虎迹乱山中。
昼夜必连去,古今争敢同。
禅情岂堪问,问答更无穷。
晓擎弓箭入初场,一发曾穿百步杨。
仙籍旧题前进士,圣朝新奏校书郎。
马疑金马门前马,香认芸香阁上香。
闲伴李膺红烛下,慢吟丝竹浅飞觞。
庵前古折碑,夜静念经时。
月皎海霞散,露浓山草垂。
鬼闻抛故冢,禽听离寒枝。
想得天花坠,馨香拂白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