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金丝桃(其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描绘了金丝桃这一植物的美丽与独特之处。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金丝桃的形态与色彩,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角色。
首句“几度来寻阿母家”,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金丝桃比作寻找母亲家园的孩子,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又神秘的氛围。接着,“暗惊仙核变黄芽”一句,巧妙地将金丝桃的生长过程与仙界的传说联系起来,赋予了金丝桃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色丝乱吐江毫出,金缕低萦舞带斜”两句,运用比喻和动态描写,生动地描绘了金丝桃的花朵如同江边的毛笔随意挥洒出的色彩,又似金色的细线轻柔地缠绕在舞动的腰带上,展现出金丝桃花朵的灵动与华美。
“钿合分丛留雀导,步摇颤萼起蜂衙”则进一步描绘了金丝桃在自然生态中的作用,花朵吸引着鸟儿和蜜蜂前来,形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场景。这里“钿合”指的是装饰精美的盒子,象征着金丝桃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步摇”和“颤萼”则形象地描绘了花朵随风轻轻摇曳的情景,同时暗示了蜜蜂在花间忙碌采蜜的景象。
最后,“玄都道士休移种,遥指桃花是菜花”一句,以玄都道人为引子,表达了对金丝桃的珍视之情,同时也通过对比,强调了金丝桃与普通桃花的区别,突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丝桃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蕴含了对生命、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