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野蔷薇》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对野蔷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首联“枳棘花开满道傍,庭花不及野花香”,以对比的手法,将寻常的枳棘花与庭院中的花朵进行比较,强调了野花的独特魅力。枳棘花虽不起眼,却能满路开放,香气扑鼻,而庭院中的花朵虽精心栽培,却不及野花的自然与清新。
颔联“茅茨何减清名远,寄托偏多讽刺长”,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茅茨,即茅草屋,这里象征着简朴的生活和高洁的品格。诗人通过茅茨的形象,表达了对清廉、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中某些人追求奢华、忽视内在品质的讽刺。
颈联“宫剂天然输百和,露条殊胜酿群芳”,将野蔷薇与宫廷中的花卉进行对比。宫剂,指宫廷中的花卉,百和则是古代的一种香料,这里用来形容宫廷花卉的香气浓郁。然而,诗人却认为野蔷薇的露条(枝条)比宫廷花卉更胜一筹,暗示了自然之美超越人工雕琢的美。
尾联“知君风韵原超绝,笑杀浓葩侍洗妆”,是对野蔷薇风韵的高度评价。诗人认为野蔷薇的风韵超凡脱俗,甚至让那些浓艳的花朵显得庸俗不堪。这不仅是对野蔷薇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身审美情趣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对野蔷薇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朴素与真实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