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首(其六)

垦土诛茆作佛宫,栽田博饭与君同。

梦中十载因缘尽,又拄乌藤过别峰。

临岐一句如何说,此去平分江上月。

千里同风事宛然,云山虽别何曾别。

别不别,鹭鸶飞入寒江雪。

形式: 偈颂

翻译

开垦土地铲除茅草建造佛宫,一同耕田换取食物度日。
十年梦境中的缘分已尽,再次拄着乌藤走过另一座山峰。
临别之际该说什么好,此去江上月色将与你共享一半。
即使千里之外风相同,虽然山水相隔,心却从未分离。
离别与否,白鹭飞入寒冷江面的雪景之中。

注释

垦土:开垦土地。
诛茆:铲除茅草。
佛宫:佛寺。
栽田:耕田。
博饭:换取食物。
十载:十年。
因缘:缘分。
乌藤:一种植物,可做拐杖。
别峰:另一座山峰。
临岐:临别之际。
平分:共享一半。
江上月:江上的月色。
宛然:清晰如在眼前。
云山:山水。
何曾:从未。
鹭鸶:水鸟,白色羽毛。
寒江雪:寒冷江面上的雪。

鉴赏

这首宋代禅宗僧人释师范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意。首句"垦土诛茆作佛宫"描绘了僧人在简陋环境中建造佛寺的场景,体现了佛教修行的朴素和坚韧。"栽田博饭与君同"则表达了僧人与众生共耕共食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

"梦中十载因缘尽"暗示了僧人对尘世缘分的看淡,以及对佛法追求的执着。"又拄乌藤过别峰"则形象地描绘了他独自修行,翻越山峰的坚定步伐,寓意着修行的艰辛与不断超越。

"临岐一句如何说,此去平分江上月"表达的是僧人在分别之际,对道别的淡然,将江上的月光视为共享的宁静,寓意着心无挂碍,随缘自在。"千里同风事宛然,云山虽别何曾别"进一步强调了即使身隔千里,心却能相通,云山之别并不妨碍精神的契合。

最后一句"别不别,鹭鸶飞入寒江雪"以鹭鸶的形象,象征着僧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即使告别,也保持着内心的清净与自由,以鹭鸶在寒江雪中的飞翔,寓意着超脱世俗的洒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禅意,展现了僧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修行的境界。

收录诗词(40)

释玿(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九首(其五)

向来云岫访雷峰,朔风吹雪落长松。

今日雷峰访云岫,无限春光满岩窦。

机锋互换主宾分,八两元来重半斤。

形式: 偈颂

偈颂九首(其四)

语是谤,寂是诳。不语不寂,转增虚妄。

春风吹落桃李花,淡烟疏雨笼青嶂。

形式: 偈颂 押[漾]韵

甲戌暮春过故宫太平花已残

乘兴还来杜拾遗,春残回首放翁诗。

他生据乱无先后,开过平花我到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偈颂九首(其三)

云山偶尔遭攧,臂痛不可胜言。

府教挥金办供,殷勤咨请谈禅。

禅禅,不在拈槌竖拂,亦非作用周旋。

不在扬眉瞬目,亦非文字语言。

祇据现成公案,自然七方八圆。

在云门得之,则曰一句三句。

在法眼得之,则曰惟心法门。

在沩仰得之,则曰父慈子孝。

在临济得之,则曰三要三玄。

在曹洞得之,则有偏正回互。

在天下老和尚得之,则有问答机缘。

在云山得之,则全提正令于人天之上。

在府教学士得之,则致吾君于尧舜之前。

在现前大众得之,则随宜应用。

在太孺人黄氏得之,则生于忉利诸天。

禅禅,绵绵密密,密密绵绵。

渡水胡僧无膝裤,东村王老屋头穿。

拈来一一中的,不妨似箭离弦。

脱或踌躇拟议,迢迢十万八千。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