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任师中通判黄州

一别都门今五年,剧谈精壮故依然。

厌居巴蜀千山底,决住荆河十顷田。

老去功名无意取,身闲诗笔更能专。

黄州无事聊须饮,世俗方今自足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自从离开京城已经五年,热烈交谈时那份活力依旧如初。
厌倦了居住在巴蜀群山之间,我决定在荆州河边买下十顷田地安居。
年岁渐长,对功名利禄已无追求,如今清闲的生活让我更专注于诗歌创作。
在黄州无事可做,姑且饮酒消遣,如今看来,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已经足够贤良。

注释

都门:京城。
剧谈:热烈交谈。
依然:依旧。
厌居:厌倦居住。
巴蜀:四川地区。
千山底:群山之中。
决住:决定居住。
荆河:荆州的河流。
十顷田:十顷土地。
老去:年老。
功名无意取:对功名不再有追求。
身闲:生活清闲。
诗笔:诗歌创作。
聊须饮:姑且饮酒。
足贤:足够贤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好友任师中通判黄州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友人未来生活的寄语。首句“一别都门今五年”回忆了两人分别已五年,时间流逝之感油然而生。次句“剧谈精壮故依然”赞美任师中的精神风貌依旧健壮,显示出深厚的友情。

“厌居巴蜀千山底,决住荆河十顷田”表达了对任师中厌倦了巴蜀之地的偏远和繁重政务,决定选择在荆河畔的十顷田地安居,过上宁静的生活。这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理想生活的理解和祝福。

“老去功名无意取,身闲诗笔更能专”进一步表达了任师中淡泊名利的态度,他选择在闲暇时专心于诗歌创作,流露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两句“黄州无事聊须饮,世俗方今自足贤”祝愿任师中在黄州的平静生活中能够纵情饮酒,享受清闲,认为他的选择在当时世俗看来也是贤明之举。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辙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友人独特人格的赞赏。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送吕由庚推官得替还洛中二首(其一)

君家相国旧元勋,凛凛中丞继后尘。

谈笑二年同幕府,风流一倍愈它人。

南都去后少佳客,西洛归来多老臣。

我亦宦游无久意,它年松竹许相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吕由庚推官得替还洛中二首(其二)

洛水留人一向乾,雪泥溢路十分寒。

送行我岂无樽酒,多难君知久鲜欢。

回首祇应怜老病,凌风争看试轻翰。

到家定见嵩阳老,问我衰迟未解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吕希道少卿知滁州

长怪名卿亦坐曹,忽乘五马列旌旄。

才多莫厌官无事,郡小不妨名自高。

庶子定应牵赋咏,醉翁聊复继游遨。

试寻苦战清流下,要识经纶帝业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送张恕朝奉南京签判二首(其一)

楚蟹吴柑初著霜,梁园官酒试羔羊。

老如计相非无齿,清似留侯未却粮。

杖屦稍通宾客过,殽蔬要遣子孙尝。

诏书委曲如公意,幕府新除朱绂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