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翻译

原本清净的地方,绿竹青树引领着幽静的阴凉。
屋檐外包含着山峦的翠绿,展现出超脱人世的情怀。
圆融通达无形无相,神圣之境无法侵犯。
这确实是兄长的修行之法,为何不加深与兄弟的情谊呢。
天上的香气自然相会,灵异之物也能识别钟声的韵律。

注释

本来清净所:指原本就清静无为的修行场所。
竹树引幽阴:绿竹和树木带来幽深的阴凉氛围。
檐外含山翠:屋檐向外望去蕴含着山色的青翠。
人间出世心:身处尘世却怀着超脱世俗的心境。
圆通无有象:形容佛法修行达到圆满通达,没有固定的形象或形式。
圣境不能侵:神圣高洁的境界无法被世俗污染或侵犯。
真是吾兄法:确实是我兄长所遵循的修行方法。
何妨友弟深:为什么不加深与兄弟之间的情谊呢。
天香自然会:天界美好的香气自然汇聚而来。
灵异识钟音:神奇的生灵能辨认出寺院的钟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佛寺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禅理的体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一句,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净的空间,那里的竹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幽深,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下来,"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表达了诗人对寺庙周遭环境的赞美,那里的青翠山色甚至映照到了屋檐之上,而这种景象唤起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则是从禅理角度表达诗人对真理的理解和追求。这里的“ 圆通”指的是佛法中的一种修行状态,即心境通达无碍,而“ 无有象”则强调了这种状态无法用常规形态来捕捉,"圣境不能侵"进一步说明,这是一种高级的心灵状态,是尘世间的圣智也难以触及。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一句,诗人通过自称“吾兄”而非直呼其名,体现了一种亲昵与敬仰的情感,同时表达了对朋友之法(修行方法或心得)的认同和赞美。"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则是说到了一种更为玄妙的境界,那里的香气不是人间的香,而是一种超然的、自然而然散发的香气;而“灵异识钟音”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境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知。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环境与禅理体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清净、超脱尘世的心路历程。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

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

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

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

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

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

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

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

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又赠李侍御

渺然客子魂,倏铄川上晖。

还云惨知暮,九月仍未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