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驿路花如雾,春江水似苔。
尚书今日去,从者几时回。
解缆听潮落,张帆趁晓开。
相思南浦上,明月满苏台。
这首明代诗人陈汝言的《送黄尚书之江西》描绘了一幅春天送别的画面。首句“驿路花如雾”,以比喻手法写出沿途繁花似锦,如轻雾般朦胧,烘托出春天的生机与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次句“春江水似苔”,进一步描绘了江面碧波荡漾,如同覆盖着一层青苔,增添了离别的沉静与哀婉。
“尚书今日去”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黄尚书即将远行的留恋。后两句“从者几时回”,暗示了对黄尚书此行的不确定和对友人归期的期盼。接下来,“解缆听潮落,张帆趁晓开”,通过动作细节描绘了送行的场景,船夫解开缆绳,随着潮水落下,乘着拂晓的微光扬帆起航,展现了出行的果断与决绝。
最后两句“相思南浦上,明月满苏台”,将离别的情感升华,南浦是古代送别的地方,而“明月满苏台”则寓言了诗人对黄尚书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相聚时刻的遥想,以明月象征永恒的友情和无尽的牵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离别的惆怅,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感。
不详
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后随其父移居吴中(今江苏苏州)。能诗,擅山水,兼工人物。与兄陈汝秩(字惟寅)齐名,时人呼为大髯小髯。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近宗赵孟頫、王蒙,行笔清润,构图严谨,意境幽深。与王蒙契厚,传说王蒙在泰安时,曾面泰山作画,随兴所至,不时加笔,一幅图画了三年。正巧来访,时遇大雪,他便用小弓挟粉笔弹在画上,将图改作雪景。王蒙叫绝,以为神奇,遂改题为《岱宗密雪图》
华月初生夜,高楼独倚时。
天长人去远,秋半雁来迟。
宝瑟凄凉调,银笺宛转词。
应知愁似海,不解鬓成丝。
清晨独倚楼,秋色净如洗。
山青云弄姿,江白风初起。
心随沙鸟闲,目送征帆驶。
对景每怀人,相看隔千里。
虫鸣秋夜永,木落众山秋。
客馆一窗月,故乡千里愁。
不才深自省,何术为身谋。
慈母遥相忆,应添雪满头。
江柳絮濛濛,游方入剡中。
山藏神禹穴,草长越王宫。
线衲春沾雨,蒲帆晓趁风。
禅心已无碍,去住本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