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待制

宦游踪迹信舆台,白首知非愧鲁开。

诗卷云烟舒复卷,吏行凫鹜去还来。

雨多风伯漫不省,春半花神小有才。

谁为痴儿无乐事,眼中秀句绝纤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我漂泊生涯的足迹任由车马记载,直到白发苍苍才明白过去的无知。
诗卷如同云烟时舒时卷,官吏的行迹像野鸭般时来时往。
风雨频繁,连风神也懒得理会,春天过半,花神却略显才华。
又有谁能像我这样,对生活无趣,只在眼中的诗句中寻觅纯净的世界。

注释

宦游:仕途奔波。
踪迹:行踪。
信:任凭。
舆台:车马。
白首:白发。
鲁开:鲁国孔子,指有智慧的人。
诗卷:诗集。
云烟:比喻诗情如云烟般变化。
舒复卷:展开又收起。
吏行:官吏的行动。
凫鹜:野鸭,比喻官吏的行踪不定。
风伯:风神。
漫不省:毫不在意。
春半:春天过半。
花神:春天的女神,象征花开。
痴儿:形容自己或他人对世俗之事不感兴趣。
无乐事:没有快乐的事。
眼中:内心。
秀句:优美的诗句。
绝纤埃:摆脱尘世的纷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宦游各地,行迹遍布于舆台之上,但白发如霜,心中却对鲁开的豪举感到愧疚。诗人通过“信舆台”和“白首知非愧鲁开”两句,传达了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自省与反思。

接下来的“诗卷云烟舒复卷,吏行凫鹜去还来”则描绘了诗人阅读古籍时的景象。诗卷中飘逸的云烟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远,而官吏们如同凫鹜般忙碌于官场之中,反复往返,却难以触及诗中的玄机。

“雨多风伯漫不省,春半花神小有才”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连绵的细雨和无常的风,似乎都不为诗人所动容,但在这个季节,尽管花开得并不壮丽,却也能引出诗人的赞美。

最后,“谁为痴儿无乐事,眼中秀句绝纤埃”则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诗人自比“痴儿”,表明他对世俗之事已无所求,只是在文字间寻找那份超脱尘嚣的快乐。"眼中秀句"则显示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品味,他希望自己的诗句能够清新脱俗,毫无雕琢。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位饱经沧桑之官员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厚情感和高远追求。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和夷仲弟喜学士兄归

烽火丛中别弟兄,独看乡月几亏盈。

万金信断秋山寂,千里人归春草荣。

雨涨波纹催过艗,风翻叶幄避行旌。

机云入洛悲辛后,谁似张华倒屣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判宗展钵之作

公子曾修净饭因,斋鱼声里悟前身。

累觞肯缓持螯手,一钵不劳行炙人。

对镜禅心秋涧月,放怀俗虑晓江尘。

渺茫漫笑神仙事,何用金盘荐擗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李相园亭(其二)

肯将戏事扰虚怀,草木知名一样裁。

不放寸阴随手过,自开十亩待春来。

花边未许楚狂醉,江上应怜野老哀。

剩欲着鞭陪胜赏,扶颠正急万牛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李相园亭(其一)

轩户新成紫翠边,花光竹色借厨烟。

诗人莫浪誇盘谷,画手无工貌辋川。

何必吾庐在丘壑,要令是处有林泉。

此心正恐无人会,把酒南山一笛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