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鞞。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萧瑟、战事频仍的氛围。"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压抑的情感气息,古塞即边塞之意,秋云低垂,给人以萧瑟孤寂之感。
接下来的"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则是通过对鸟类行径的描写,显示出一种荒凉与凶狠。黄鹄即白鹤,但此处用"黄"形容,或许是指其羽翼在阴霾天气中显得暗淡无光,而苍鹰因饥饿啄食泥土,表现出生存的艰难。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两句则直接切入战争主题。蓟门指边塞城门,北来者稀少,而南去者如汉将独自向西征战,反映了边疆地区的人员流失和战争的孤独感。
最后"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鞞"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与无奈。书生指文人学士,而他们竟也要面对战乱之音,临衰即临近边塞,鼓鞞乃军中用以传令的器物,此处形容其声音令人厌倦,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的不满与哀叹。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动物行为以及战争氛围的描述,展示了一个边塞地区在战乱中的凄凉画面,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