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堪维那移居

世路惊风波,山林知岁寒。

君看争夺中,忽觉深渺漫。

归来湘西寺,兀坐依蒲团。

摩挲折脚铛,规以稳处安。

湘山亦多态,扶杖时游观。

偶逢林下人,班草一笑欢。

霜风水痕落,岁月难遮拦。

但觉颔髭白,不复知岁残。

堪公故园旧,义胆见急难。

相逢开肺怀,倾倒无馀殚。

所居隔聚落,日喜成媻媻。

作诗誇我贤,宁知如玉冠。

遂分湘山翠,茅檐相对看。

往事都莫理,有求真祸端。

饭罢口挂壁,□□发长叹。

暮寒因有雪,炉暖且檀栾。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从世俗的纷扰回归山林寺庙的生活体验,展现了其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亲近。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共存。

首句“世路惊风波,山林知岁寒”点明了诗人从世俗的动荡不安转向山林的宁静生活,暗示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接着,“君看争夺中,忽觉深渺漫”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争斗的厌倦,以及对内心深处的平静的向往。

“归来湘西寺,兀坐依蒲团”描绘了诗人回到寺庙后,独自静坐的场景,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接下来,“摩挲折脚铛,规以稳处安”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对稳定生活的追求。

“湘山亦多态,扶杖时游观”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探索,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偶逢林下人,班草一笑欢”则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相遇时的喜悦与和谐。

“霜风水痕落,岁月难遮拦”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奈,但诗人并未因此感到悲伤,而是“但觉颔髭白,不复知岁残”,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淡泊。

“堪公故园旧,义胆见急难”体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友情的珍视。“相逢开肺怀,倾倒无馀殚”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畅谈与情感的释放。

最后,“所居隔聚落,日喜成媻媻”表达了诗人与外界的疏离感,以及在孤独中的自我满足。“作诗誇我贤,宁知如玉冠”则是对诗人文学才华的肯定与赞美。“遂分湘山翠,茅檐相对看”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美景相伴的生活画面。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友情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的决心。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送元老住清修

湘水有庐山,蜀僧有吴韵。

无尘而俱清,雪月夜相映。

书痴喜借人,香癖出天性。

垂涕拨黄独,粪火曾发哂。

三年我东邻,家颠开小径。

一饭必招呼,嘲之终不愠。

明朝趣去我,岁逼青阳近。

子已饱丛林,件件无遗恨。

赠子湘源春,山穷春不尽。

形式: 古风

和杜司录岳麓祈雪分韵得岳字

岁晚湘水滨,黄尘似河朔。

江流涸欲尽,瓶罂汲馀浊。

闹闻双旌出,千骑烁山岳。

雪云卷山去,天宇献辽邈。

娇鸦集风枝,冻鹤时俛啄。

谭兵杜牧之,赋诗果横槊。

山虽非故人,识面亦已数。

文章固馀事,正尔全三乐。

太丘令国器,谠议久扬榷。

长吉有美才,崭然见头角。

君看分韵诗,夭力那容学。

嗟余老山林,辈流殊龌龊。

宁料寒窘中,见此三卓荦。

和诗无杰句,钝涩费磨琢。

穷略似孟郊,必劣追韩偓。

形式: 古风 押[觉]韵

赠邹处士

长沙人物秀而雅,争如绝致名天下。

率更之书更古今,钟王笔迹遭凌跨。

藏真草圣梦英篆,齐己诗篇洞青画。

易生宝觉未暇数,尔来邹敦最声价。

巨公要人邈已遍,戏画寂音老尊者。

绳床坏衲气深稳,霜须瘴面情闲暇。

平生刚褊语忤世,定知见此遭讥骂。

凉都贵人如玉丛,富贵熏天光照夜。

凌烟风姿剑拄颐,妙手当烦为图写。

形式: 古风

郑南寿携诗见过次韵谢之

珷玞世既以为玉,芝兰那知不为莸。

人间万事醉不理,携被来为林壑游。

雪花成山过惊浪,五展暮天开橘洲。

篙师绝叫风掠耳,萧萧两鬓空飕飗。

松声盘空上烟翠,顾陟佳处每迟留。

袖中出诗愕坐客,涔蹄乃尔容吞舟。

东坡句法补造化,山谷笔力江倒流。

两翁连联竟仙去,暮年见子忘百忧。

念当明日江南路,幕阜倚天佳气浮。

故人问我今何似,为道摧颓如慧球。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