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高仲一殿撰识山堂长韵

买山老山间,乃识山之容。

爱山无古今,此论谁非同。

仇仙来匡庐,一转语独工。

不识山面目,只缘在山中。

譬之尘漠漠,又如水溶溶。

人鱼居其间,孰识碍与通。

我昔少年日,自携七尺筇。

盘旋山南北,憩息林西东。

朝看山之横,暮看山之纵。

贪多眼为乏,陟险足已慵。

拱揖且不暇,赏识良自蒙。

方悟白司马,草堂对穹隆。

彼既若献状,此亦如发蒙。

秀甲天下山,至言出心胸。

今君欲继之,筑堂会奇峰。

何尝远城市,而能日迎逢。

山形不动体,山色含真空。

风云有蓄泄,气象无终穷。

雨馀四面翠,日丽千仞红。

氤氲香炉烟,挺拔双剑锋。

最爱五老人,崚嶒美所钟。

可望不可即,有意容相从。

罗列皆儿孙,几席次第供。

山虽跨两邦,兹焉实长雄。

不为堂上客,讵信山有宗。

寄语游山者,毋徒走憧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宋诗是周必大赠予高仲一的诗,题为《寄题高仲一殿撰识山堂长韵》。诗人以买山者的视角,描绘了识山堂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感悟。他赞赏高仲一选择在山间建堂,得以亲近山的真容,认为这种爱山之情不分古今,与众人相通。诗人提到仇仙的见解独特,指出人在山中往往难以全面认识山的面貌,犹如尘埃或流水,难以分辨障碍与通达。

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也曾徒步登山,欣赏山的横纵变化,感叹眼界受限。他以白司马草堂对天的景象比喻识山堂,认为高仲一的建堂之举如同开蒙醒悟,揭示了山的秀美和深意。诗人赞美庐山秀美无比,认为高仲一的堂选址恰当,可以每日与奇峰相伴,远离城市的喧嚣。

诗中还描绘了山的静态之美,如山形、山色、风云的变化,以及雨后翠绿、晴日红艳的色彩对比。香炉峰和双剑峰的形象生动,五老人峰更是峻峭秀美,令人向往。诗人强调山虽跨越两国,但识山堂在此处显得尤为重要,象征着山的宗脉。

最后,诗人劝告游山者,不要只是匆匆而过,应深入其中,感受山的真谛。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识山堂主人的赞赏。

收录诗词(887)

周必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 字:子充
  • 生卒年: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寄题新居罗长卿观澜阁兰堂二首(其二)

君不见汉家筑台临咸京,图籍排比如鱼鳞。

又不见晋人创亭稽山阴,群贤毕集罗簪绅。

古今名兰固多矣,而此二者常不泯。

乃知草木本无取,必假人物始可珍。

夫君名高斗以南,筑台宛在江之漘。

楚人盈要竞服艾,羌独滋兰真绝伦。

风摇绿叶剑戟舞,雨折香苞檀麝新。

不宁充帏悦鼻观,正自纫佩持吾身。

堂奥藏书三万轴,尽校鱼鲁分根银。

堂中延客三千履,可结侨札参雷陈。

定知斯堂阅千载,与昔台亭知共振。

仆也生憎鲍鱼肆,扣门屡作君家宾。

小槽珠滴不待满,有时旋漉头上巾。

醉留恶语涴君壁,有客如此君勿嗔。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寄题新居罗长卿观澜阁兰堂二首(其一)

大江来章贡,小江出香城。

快哉一阁上,揖此二水清。

江落波澜静,江涨波澜惊。

四时五变化,两目常兼并。

登临苟得要,坐使万象呈。

吾闻邹国轲,耻作么么生。

平生浩然气,直与天地盈。

观水必观澜,寓言见真情。

雨集沟浍间,肯把青眼横。

长卿轲之徒,胸中气峥嵘。

学障百川东,词如三峡倾。

此道素自得,此景宜天成。

我本烟波徒,临流尝濯缨。

他年理渔艇,往寻鸥鹭盟。

倘绘新居图,载我一叶轻。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望皖公山

太婆岭独高秋浦,皖公山正望龙舒。

端如牛女隔天汉,不似彭郎近小姑。

形式: 七言绝句

梁光远以予真置丘壑中

野岩非汝肖,山泽称吾臞。

珍重梁高士,深知谢幼舆。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