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廉公正的官员形象,通过薛宣和丙魏两个历史上的清官来比喻当前的中丞包公。诗中的“薛宣执法动朝廷,丙魏如今亦有声”表明历史上薛宣、丙魏两位清廉之官,其执法严格、声名远播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接下来的“公道未亡犹可立,世人不惯却须惊”则是说在一个普遍认为腐败已成风气的时代里,依然存在着公正之道,这对于习于私利、不习公义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震惊。
“幅员润泽嘉谋进,台阁风流故事明”一句,通过对宽广和润泽政策的描述,以及提到朝廷中传颂的美好故事,赞扬了包公的政绩与品德。
最后,“时论已兼言责重,莫教天下笑虚名”则强调在当下的评价中,包公不仅被认为是有能力承担重大责任的人,而且还要避免让世人因为无根据的虚名而感到可笑。这表明诗人对包公能力和声誉的高度认可。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公正、清廉之风气的赞扬,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官员形象的向往,并通过对包公的称颂,表达了对其清廉有为、敢于担当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