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段太尉碑

愤激计潜成,临危岂顾生。

秪空持一笏,便欲碎长鲸。

国已酬徽烈,家犹耸义声。

不知青史上,谁可计功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深藏的愤怒和决心逐渐形成,面对危险怎能只顾自身安危。
手中仅握着一块笏板,却有摧毁巨鲸的壮志豪情。
国家已经酬谢了他的英勇事迹,家族也因此显赫正义之声。
但不知道在历史的记载中,谁能被真正记取功名。

注释

愤激:强烈的愤怒和激动。
计:计划,决心。
临危:面临危险。
顾:顾虑。
秪:只。
持:拿着。
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执的手板,象征权力。
碎:打碎,比喻消灭。
国已酬:国家已经酬谢了(他的贡献)。
徽烈:显赫的功绩,美德。
耸义声:使正义之声高扬。
青史:史书,指后世的记载。
谁可:谁能。
计功名:计算或评价功名。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涂的《读段太尉碑》,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人物段太尉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英雄事迹的怀念。诗中的每一句都透露出一种悲壮与激昂的情感。

"愤激计潜成,临危岂顾生。" 这两句表达了英雄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不惜牺牲个人生命,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不顾个人安危,只为国家存续的精神,是古代忠义之士的典型写照。

"秪空持一笏,便欲碎长鲸。" 这里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英雄面对强敌时的勇猛姿态。"秪空持一笏"比喻英雄孤身一人却敢于挑战天下,"便欲碎长鲸"则是将自己的力量渲染得无所不能,如同能够摧毁海中巨兽一般。

"国已酬徽烈,家犹耸义声。" 这两句诗表达了英雄不仅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即使事过境迁,其英勇事迹依然被后人传颂,家庭也因此而扬名。

最后两句"不知青史上,谁可计功名。" 则是诗人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评价和怀念,表达了即便在浩瀚如烟的历史长河中,也难以衡量他们的功绩和荣耀,反映出诗人对于英雄不朽的敬仰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段太尉碑文的吟咏,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忠勇人物的深切赞美,以及对历史英雄事迹的无限怀念。

收录诗词(104)

崔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善音律,尤善长笛,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 字:礼山
  • 籍贯:《唐才子传》说是江南
  • 生卒年:888

相关古诗词

读留侯传

覆楚雠韩势有馀,男儿遭遇更难如。

偶成汉室千年业,只读圯桥一卷书。

翻把壮心轻尺组,却烦商皓正皇储。

若能终始匡天子,何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途中秋晚送友人归江南

又指烟波算路岐,此生多是厌羁离。

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

里巷半空兵过后,水云初冷雁来时。

扁舟未得如君去,空向沧江梦所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途中感怀寄青城李明府

鳞鬣催残志未休,壮心翻是此身雠。

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

耕钓旧交吟好忆,雪霜危栈去堪愁。

如何只是三年别,君著朱衣我白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宿庐山绝顶山舍

一磴出林端,千峰次第看。

长闲如未遂,暂到亦应难。

谷树云埋老,僧窗瀑影寒。

自嫌心不达,向此梦长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