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乐.小石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

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

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

追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敧斜。

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

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形式: 词牌: 西平乐 押[麻]韵

翻译

嫩柳在晴朗的天气中复苏,小溪停止了雨水的冲刷,广阔的河流还未感觉到春天的到来。
穿着驼毛衣服的人感到寒冷,特别珍惜初升的阳光,微微的阴云总是试图遮挡。
感叹世事如孤雁远去,我与池边的菖蒲一同老去,谁知道在这遥远的旅程中,我会长久站立在尘土和沙粒间。
回忆起青春年少时,曾经到过的每个地方,都让人感到惋惜。
道路连接着楚地的三个区域,天空低垂,四周田野广阔,路边的大树依然倾斜。
我深深怀念,像东陵隐士那样韬光养晦,又如彭泽县令陶渊明归隐田园,身边有琴书相伴,松菊为友,更何况我尚未白头。
感谢老朋友亲自驾车来郑地迎接,时常举杯共饮,劝我在此逗留,共享美好的时光,却反而让我这个疲倦的旅人思念家乡。

注释

稚柳:嫩柳。
苏晴:在晴朗中复苏。
故溪:小溪。
歇雨:停止下雨。
川迥:广阔的河流。
春赊:春天的感觉还未到来。
驼褐:驼毛衣服。
怜:珍惜。
事逐孤鸿:世事如孤雁远去。
征途迢递:遥远的旅程。
朱颜翠发:青春年少。
故地:曾经的地方。
道连三楚:道路通向楚地。
天低四野:天空低垂,田野广阔。
东陵晦迹:东陵隐居。
彭泽归来:陶渊明归隐。
琴书自乐:以琴书为伴。
松菊相依:松菊为友。
倦客思家:疲倦的旅人思念家乡。

鉴赏

这首宋词《西平乐·小石》是周邦彦所作,描绘了春天雨后的景色以及词人内心的情感流转。开篇"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通过嫩柳在晴日中复苏,小溪停止了雨声,远方的河流尚未完全展现春意,展现了春天的清新和宁静。

"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词人穿着粗布衣裳,感受到春寒料峭,但初升的阳光却顽强地穿透薄云,让人感到一丝暖意。接下来,词人感叹时光如孤鸿远去,自己与池边的菖蒲一同老去,不知前方征途漫长,只能在尘沙中驻足。

"追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词人回忆青春年少时的美好,对旧地充满感慨。接着,他描述了周围的自然景色,道路通向遥远的楚地,天空广阔,树木参天,路边的松菊依然如昔,然而自己已非少年。

"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词人向往隐居的生活,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享受琴书相伴的清闲。最后,他感谢友人的好意,邀请他在郑地停留,共度春光,但这反而让漂泊的游子更加思念家乡。

整首词情感丰富,既有对春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往昔的追忆和对当下生活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对故乡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收录诗词(235)

周邦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汉族。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 字:美成
  • 号:清真居士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056年-1121年

相关古诗词

西河.金陵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形式: 词牌: 西河

选冠子.大石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形式: 词牌: 选冠子

齐天乐.正宫秋思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形式: 词牌: 齐天乐

应天长.商调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台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形式: 词牌: 应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