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名为《归义寺题震上人壁》。从艺术风格和语言表达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入谷逢雨花,香绿引幽步。”开篇即以鲜明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诗人进入山谷,遇到细雨后新生的花朵,这些花不仅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还引导着诗人的脚步走向更为幽深的地方。这两句以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拉开了全诗的序幕。
“招提饶泉石,万转同一趣。”诗人随后描述了一处泉水与石头交织在一起的景象,这里的“万转”形容泉水蜿蜒曲折,宛如千回百转,而这所有的变化都汇聚于一种审美趣味之中。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无尽变化的欣赏与感悟。
“向背森碧峰,浅深罗古树。”诗人的视线转向背后的山峰和林木,这里的“森碧”形容山峰郁郁葱葱,而“浅深”则是对树木位置的描写,“罗古”一词不仅形容了树木的稀疏,更有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尧皇未登极,此地曾隐雾。”诗人借用尧舜二帝登山的典故,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崇敬之情。这两句通过古代圣君的神话故事,为景物增添了几分仙气和历史的厚重感。
“秘谶得神谋,因高思虎踞。”诗人借“秘谶”一词,表达自己对自然界中隐藏着的深奥智慧的领悟,并以“因高思虎踞”隐喻自己在高处思考,以虎踞之势稳固地占据这片精神的领地。
“太阳忽临照,物象俄光煦。”天气突变,太阳突然从云隙中透射而出,一切事物都沐浴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之中。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瞬间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温馨氛围。
“梵王宫始开,长者金先布。”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佛家禅境的描述。“梵王宫”指的是佛教中的净土,而“长者金先布”则可能暗示着高僧在此处修行的场景。
“白水入禅境,砀山通觉路。”诗人将自然界与佛法结合起来,“白水”清澈透明,象征心灵之净洁;而“砀山”则可能是诗人心中通往觉悟之路的象征。
“往往无心云,犹起潜龙处。”这两句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往往无心云”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某些景物无心所致的欣赏态度;而“犹起潜龙处”则可能隐喻着诗人内心深处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和力量。
“仍闻七祖后,佛子继调御。”这里诗人提及了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七祖,并表达了对其后的佛法传承的尊崇之情。
“溪鸟投慧灯,山蝉饱甘露。”这两句通过溪流中小鸟飞入智慧之光,以及山间蝉虫满足于甘美的露水,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与佛法智慧的和谐共生。
“不作解缨客,宁知舍筏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解缨”指的是解开束缚,而“舍筏”则是放下重担。这些字句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心境。
“身世已悟空,归途复何去。”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尘世的领悟,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这种悟到世间一切皆为空幻的情况下,对于回归之路的探寻也就显得无比重要。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和佛法智慧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思考。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