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的《阿字行后作七首》中的第三首,名为“阿字行后作七首(其三)”。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大漠中的离别之情,情感深沉,哀婉动人。
首句“言别多哽咽”,直接点出离别的悲伤气氛,诗人与友人话别时,心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悲痛。接着,“况我大漠中”一句,点明了离别地点的荒凉与辽阔,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氛围。
“我身如断梗,尔身亦飘蓬。”诗人以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自己和友人的命运,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界现象的描述之中,形象地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无助感。“断梗”和“飘蓬”都是随风飘荡、无处依存的形象,暗示了两人未来的不确定性。
“相聚虽一岁,恍惚数夕同。”这两句回顾了短暂而珍贵的相聚时光,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却仿佛经历了无数个夜晚,强调了这段时光的宝贵与难忘。
“尔留已多恨,尔去更何穷。”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遗憾,同时也预示了未来可能的无尽思念与痛苦。
“秋风振高林,落叶分西东。”通过自然界的季节变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分别的必然性。秋风起,高林摇曳,落叶纷飞,东西两方各自飘散,象征着离别后各奔东西的命运。
“雁飞不成队,菊开不成丛。”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雁群和菊花人格化,雁群不能成队,菊花不能成丛,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后孤独与寂寞的情景。
最后,“作书报汝师,兼上老人峰。”诗人决定写信告知友人的师长,并且提到“老人峰”,可能是友人曾经居住或活动过的地方,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平安复平安,把笔心正忡。”诗人以简短的话语结束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与祝福,同时流露出内心的不安与期待,希望友人能够平安归来。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离别情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深厚的人际情感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